【南轩讲堂】白溪河村:花果白溪 远古觅踪
作者:
来源:绵竹市政协文史委
日期:2024-08-20
白溪河村位于绵竹市西北沿山,地处龙门山余脉,属白溪河发源地。解放初期名为“润潮”管区,人民公社时期改为1大队,文革时期取名“高峰”大队,1984年更名为白溪村,2007年与邻村四井村(古名四井坝)合并,因白溪河由北向南纵贯全村,合并后更名为白溪河村。2019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划入汉旺镇。2019年荣获“德阳市文明村”称号和“益农社”先进单位。2021年8月18日,被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 一、山青水秀 李花芳菲 白溪河村交通便捷,自然风貌幽静,气候怡人,是工业重镇汉旺的后花园。全村幅员面积8.93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1425户3085人,现有耕地4900余亩,经果林1300亩(其中枇杷园1000 亩,樱桃150亩,麦黄李150亩),生态林5000亩。每年通过举办赏花品果节文艺汇演活动,销售农业产品,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2019年,投入26万元修建了花果白溪文化广场,为群众提供了开展文艺活动的固定场所;2020年,投入100余万元,修建了柿子园路,打通了核心区域交通环线最后2公里;2021年,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5万元,修建了1.6公里的农旅山道和旅游骑行道;2022年,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投入800余万元,新建维修蓄水池6口,改造山坪塘7口,新建登山道1.3公里,农旅草油路3公里,林间生产作业便道5公里,通过坡改梯、保土耕作、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措施,提升了乡村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功能,增强了自然灾害抗御力,提高土地生产力。 白溪河村计划依托现有特色经果林种植和莲花山特色生态资源,按照绵竹市沿山山地运动休闲度假带总体规划,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村史馆和非物质文化馆,主要对以莲花山为核心的1平方公里左右区域进行旅游功能性打造和完善,突出文化和自然风光特色,逐步增强和完善“微村落”旅游功能。此外,利用5到8年的时间集中力量围绕莲花山核心区做透做精做靓,通过对生物礁地质遗迹的保护,以三叠纪生物海绵礁为龙头打造生态旅游线,申报国家级生物海绵礁地质公园,建立生物礁博物馆,多维展示地貌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 二、“一碗水”和珊瑚海绵礁古生物化石 从1999年至今,绵竹依托沿山数万亩梨花资源,已连续成功举办二十多届梨花节,梨花成为绵竹沿山旅游的响亮招牌。沿山公路像一条珍珠链,把绵竹近十个山区乡镇拴在一起,而拱星只是这条珠链的末端。2007年的拱星莲花山和人气爆棚的遵道镇棚花村、九龙镇清泉村比起来,真是门可罗雀。莲花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丝毫不亚于其他乡镇,为啥不能吃上旅游饭呢?其实,这就是交通区位的影响了。 先说莲花山的“一碗水”吧。相传玉皇大帝曾派一条龙镇守龙门山脉白溪河村段,确保当地风调雨顺。然而,该龙玩忽职守,某日趁着月黑风高,竟然想溜之大吉。不料被观音菩萨知晓,菩萨立即作法用一座桥挡住其去路(即回龙桥),并撒下朵朵莲花将龙镇压在下,撒下的朵朵莲花就形成了莲花山。菩萨慈悲为怀,为了不让其渴死,又特意从净瓶中撒了些甘露放在莲花山一处石窝窝里。这点水约有一碗多,一年四季喝不完晒不干。三伏天40摄氏度高温水位仍然保持原位。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一碗水”。 其次,是分布在白溪村的珊瑚海绵礁古生物化石。2006年,经四川省科技顾问团专家深入考察认为,该海绵生物礁要早于阿尔卑斯山的六射海绵礁,是一种极其稀有、已绝灭的海绵生物,是欧洲海绵生物的祖先,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经专家论证,该化石群形成于两亿两千五百万年以前,整体沿龙门山边缘分布,长约38公里,宽约7公里,是目前世界发现最大最早的六射海绵礁化石群。该生物礁化石群高3米至80米,呈坟包状,海绵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呈杯状、碗状、壶状、草帽状、蜂巢状、花瓣状等数十种形态。 拱星镇政府将一些化石放在一个农户家的院坝里,供有兴趣的游客参观。彼时,在当地文友的指点下,我们在石头上发现了很多贝壳等水下生物的遗骸,所有人莫不啧啧称奇。拱星的白溪山、莲花山上有很多这样的珊瑚海绵礁化石。彼时,拱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收集代表性的化石,建一个珊瑚海绵礁化石博物馆或者申请为海绵生物礁遗迹保护群,作为拱星镇旅游的拳头产品。 如今的白溪河村,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最主要的是白溪河村人以“花果白溪”为推广语,已经正式吃上了旅游饭。当然,这是与政府部门多年来的持续投入分不开的。如今,白溪河村有农旅炒油路3公里,有骑游道3公里,登山步道2公里,步道近7公里;停车位100余个。现有大型酒店白溪山庄,可提供7间住宿,80桌人就餐;精品民宿1家,可提供6间住宿,4桌客人就餐;农家乐2家,可提供9桌客人就餐。 三、四川好人王利 90后绵竹女孩王利,在武汉做着一名普通的网约车司机,但她却用勇敢和坚守两次在疫情中逆行而上,帮助和温暖他人。2020年武汉疫情暴发,王利毅然加入武汉应急志愿者车队,成为一名“摆渡侠”。她每天辗转一百多公里,平均每天服务时长达11个小时,连续跑腿服务80多天,为当地2000多户居民提供跑腿和接送服务,解决燃眉之急。 2022年4月3日晚,王利通过网络看到上海志愿者招募信息,没多犹豫,她主动报名,带着一车消杀、防护物资,和武汉微光救援队驱车800公里驰援上海。抵达闵行区浦江镇后,王利按照当地政府安排,有条不紊地带领团队22人迅速对浦江镇相关小区、隔离酒店、民房等场所开展全面消杀。驰援上海期间,王利每天清晨7点左右起床,换上防护服,和工作人员一起带着消杀设备到隔离点消杀。晚上10点左右,在完成消杀工作后,她还同团队一起采购、运送物资,一对一服务当地居民。有时消杀任务重,忙完所有工作,到第二天凌晨才能休息。 从支援武汉到驰援上海,王利几乎一直在路上,哪里有需要就支援哪里。王利先后被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 “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还在202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文/彭忠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