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斗峰庵
作者:李忠明/收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3-08-07
原齐福镇第一村,名叫斗峰村。村名因境内一座已经有七百年历史的斗峰庵而得名。 从玉皇殿向南一里,就川西平原著名的比丘尼丛林之一斗峰庵。庵后有土峰山一座,其形似斗,故以斗峰名庵。始建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4年),原名“斗峰禅寺”。明成化十二年(1476)重修,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丁卯)增修,道光一十七(1837,丁酉)年二月二十九日,由本寺住持图瑞在原基础上重建。并取名“斗峰庵”。庵原面积约二十亩,庙宇座东向西。庙前有一溪流环过,其水清澈,游鱼小虾清晰可见,善男信女前来朝庙进香,必先在清溪中濯足净身,然后入庙膜拜。 山门为飞檐斗拱,辉煌肃穆。其门朱漆高槛。门上楹联曰:“一湾横卧影如牛,四角方纲形似斗”。门前有黄沙小坪地五分田许。两人合抱的珍贵楠木二十余株植于黄沙坪四周及行道两旁,树上飞鸟鸣禽无数。庙宇四周为三合土红色围墙,北墙上大书“南無阿弥陀佛”和“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从孝泉到新市的大道由西向东顺墙而过,道两旁植有脸盆般大小紫荆树五十余株,虬枝盘曲,绿叶似盖。每到秋日千花齐放,如火似炬,似西天燃烧之红云。招引顽童淑女前来树下顽耍,而那些行人也往往驻足于此树下,一来歇足,二来也与这此些富有灵气的树们逗趣一番,因此,斗峰庵的紫荆树就成了此处一大胜景。北墙内为庵内菜地两亩许,西角为一眼大泉井。为墙内尼众生活与耕浇用水所在。泉周植慈竹数丛。竹梢曳风,蓊蓊郁郁。 庙之东、南、西北方向为一C字形高10米宽二十米土山围护,(后据考证,明清时代马尾河经常泛滥成灾,为防不测而人为修筑的防护圩)小山西北角为最高,约三层楼许。名为“斗峰”。峰顶翼然高踞一楼,名为“玉皇楼”(藏经楼)。雄视整个寺院。斗峰北端仍为高高护堤,略低而为东西走向的驿路。路边为十余株三人合抱的大香樟树。树下平坦,为行人休憩的好去处,行人路行疲劳,来于树下,放下担来,或坐或倚,或闭目养神,或静听庙内梵音,或观孩单爬上紫荆树,或在树下买上一碗凉粉充饥。顺着乡间大道东去半里,即为蜿蜒东去的马尾河,河上一道廊亭式木质大桥,名“崇文桥”。其桥石砌为墩,桥上横梁皆为合抱整根香樟木所设,桥面上铺三寸厚椿树木板。桥面道中再铺四寸厚,二尺宽的红椿板贯通两端。此桥所用木材,绝大多数都为斗峰庵所捐献。由于其建筑结构为廊亭式,又当到达当时齐福地区三大名寺(斗峰庵、七佛寺、玉皇殿)以及沟通新市镇之交通要津,故几百年来,此桥就形成了一年自然的乡村桥头集市。 庙宇东南方向均为古柏香樟楠木所围。整座庙宇四周樟柏楠木二百余株。远远望去,高大翠林之中一峰高耸,峰上一座藏经楼金碧辉煌,四角高挑如翼似斗。落霞与仙鹤齐飞,翠林共碧水一色。梵音宝铎齐奏,翠竹祥云拂尘。故有“殿宇三分,林木七成”之美称。在当齐福镇境内,计有四大庙宇,各具特色:那就是玉皇殿的雄伟,斗峰庵幽静,七佛寺的香樟,妙厢院的大柏林。 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崇文桥(又名“梓桐宫大桥”、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为“红卫桥”、文革以后又名“梓桐宫桥”)时又砍掉了大部分。至解放时,这些珍贵林木减至近半。 进得大门,门内设有山门土地塑像。两侧墙上所造三教(道、佛、儒)教主之像,其像神态栩栩如生。 前行数十步,便是山门殿,此殿为柱框架结构。其柱共10根,直径为0.5米,高为12米。最为独特的是这些柱子均坚硬的红砂石柱,通身浑圆。每根重达三吨左右。正面石柱上黑底金字镌刻对联一副云:“果见金天兜率园 常闻银殿步虚声”;山门殿内塑左塑武显神像,右塑华光神像。其像塑精美,给人在祥和中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肃穆气氛。过得山门殿堂,回首又可见其殿内侧石柱上又镌有对联二副。其一云“翠竹黄花沾法雨,长松细草启慈云”;其二云:“当年使鹤开精舍,此日呼龙引汲渠”。 下得山门殿台阶,便是一块约150平方米的院坝,内设香炉蜡台,早晚晨昏,炉内便烛光闪闪,香烟缭绕。每逢初一十五,更是香火旺盛。穿过院坝,便是中殿观音殿,整座大殿以22根直径0.5米,高15米为柱子的传统框架式建筑。这22根石柱子,通体浑圆,均为坚硬的红砂石材为之,每根平均重达5吨以上,据有关人士考证,其石料均来自几百里以外的川东地区。但这些沉重石料当年在运输能力相当有限的情况下是怎样运至此地的,至今也还是一个未解开的迷团。而这种以全石为柱的建筑,在整个川西地区是极少见的,现有已经列为绵竹市的重点文物保护行列。观音殿下面石柱镌刻有对联二。其一曰:“一片菩心扶绀宇,满瓶甘露济苍生”;其二曰:“注生籍内存彰瘅,阴骘文中悉劝惩”。 观音殿后侧(临释迦牟尼正殿,正东方)石柱上亦有对联二副。其一曰:“风吹宝铎呈天乐,日晃金轮现佛光”;其二曰:“安国安民安世界,护僧护法护丛林”。殿内正中塑有千手观音菩萨像,左东岳,右南岳。此外两侧墙壁上还分别塑有十二诸天菩萨像。观音菩萨后侧是韦陀护法神像。在大殿两侧,还分别置放着一面大鼓和一面大钟。这大鼓和大钟都有其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据庵内老尼释智全师傅称,大鼓直径一丈二尺,上可同时站下二十大人。寺内每当此法鼓一擂响,十里之外均能听闻;大钟高一丈,直径八尺。其音浑厚清亮。每当敲响此钟,亦十里之外均能声闻。其奇特之处还在于:每当附近将有人去世,敲其钟时,其响即变得沉闷忧郁。只要此钟声一响,不出一天,准有人去世。当然,庵内僧尼一听到此声也就早早作好准备,等待哀家来延请前去作法事超度亡魂。因而斗峰庵的大鼓大钟,几百年来也就远近闻名了。 穿过观音殿,前行十五米左右,便日斗峰庵的正殿,名为大佛殿。整个大殿楠木为柱为梁,画檐雕窗,内里蒲团成阵,香烟缭绕。每当佛事,钟罄齐鸣,念佛礼佛,后气氛非凡盛。里面正住释迦牟尼佛,宝像庄严,佛像正左为韦陀,正右为殊天。两边为十八罗汉。观音殿与大佛殿两侧,左厢为客房,右厢为书房。大佛殿后面便是那坐高高的土峰,峰上修一楼,名为藏经楼。因楼上塑有玉皇大帝神像,故又名玉皇楼。 实际上是庙内的藏经楼。这楼修建在一个高达十数米小山似的土堆上。地势开阔,可以一览庙内建筑及香众活动,又可以环览四周田野风光。 因何建庙于此?这里也有一个典故。 话说当年八仙协助修完孝泉龙护舍利宝塔。那塔为泥砖结构,需要大量的土砖。要有砖,就要有牛拉磙子碾泥。神仙向有牛的人家借牛。大方一点的人家听说碾砖,便慷慨借与,也有半数人家生性吝啬不肯借给。结果怪事发生了:第二天早晨五更天前,愿意借牛的人家的牛都安静悠闲地在圈子里吃草睡觉,不愿意借牛的人家的牛却不翼而飞了。待到五更鸡叫,主人起床看时,只见那牛浑身汗水淋淋,口吐白沫,喘息如雷。这时,孝泉街上传来消息:一夜之间龙护舍利宝塔已经建成了。 其实,这八仙这晚修塔也非易事,工和浩大,他们不得不展开一场劳动竞赛。吕洞宾等人负责起砖,曹国舅等人负责垒塔,张果老有毛驴理所当然承担运土填塔心的任务。这张果老赶着毛驴,搭着竹箩筐从黄许镇往孝泉镇运土。倒也跟得上工程的进展。不料时间长了,现因他岁数也大了一些,就一边运土一边打磕睡。那毛驴毕竟是畜牲,你赶我,我就走;你不赶我,我就到路边捞嘴。或者只要前面有路,你不叫我停,我就只管往前走就是。其中一人一畜,稀里糊涂,走过了工地,居然走到七佛寺地界上来了。这时,五更鸡叫,张果老猛然醒来,糟糕!不好!该收工会齐了!他忙把箩筐从驴背上提下来,把筐里的土左边一筐,右边一筐,随便一倒,倒骑着毛驴跑了。结果,前边一堆倒到了新市地界,后人便在那堆土堆上修了一座明月寺。后面一堆就倒在马尾河边,那堆土的外形既象斗,又象峰,其实更象一座金字塔。于是,老乡们便把这个土堆叫着“斗峰”。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土堆似乎也沾有仙气。成堆以后其情难舍,便脉气相通,在地下形成一个洞。那洞,在堂人看来深不可测,从无人钻透过。不久,便来了 一个尼姑,在此结庐为庵。那尼是一老尼,慈眉善目。平时化缘所得东西,随手往洞里一丢,就不再管它。有人看见,每逢七月初七,那洞里便走出一群仙女来,她们和老尼谈经论道,交流针工女红。每逢此时,便见天花乱坠异香扑鼻。人们这才知道老尼并非常人,便把老尼身边的洞称着”仙女洞“。把老尼的毛草庵称着“斗峰庵”。 在斗峰庵以西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平拱桥。此地名叫大涧洞。大涧洞边有一户姓黄的人家,丈夫多病,家境贫寒,夫妇俩养育一个女儿名叫黄婉儿。这姑娘长到十六岁那年,媒婆给说了一门亲。过了中秋就要迎娶。眼看着第二天正日子就要到了,母亲到周围团转去借桌椅。可是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谁也舍不得帮帮忙。姑娘急得直掉眼泪,跑到仙女洞内大哭一场。这时恰逢老尼从外面化缘回来。见姑娘哭得梨花带雨一般,又见她的衣衫虽然洁净,却也破烂不堪。老尼问明缘由,说道;“婉儿姑娘,回去吧,你家相公来日定作县官。你若相信得过贫尼,贫尼保你明日婚礼风光。” 婉儿听言,将信将疑地回去了。 不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婉儿一家在一种半信半疑中进入了乡。不知不觉,喜鹊在红梅枝头叫醒了姑娘。婉儿推开房门,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院子里朱漆桌子红木凳,景德镇的磁器象牙筷。摆设得整整齐齐的厨房里更是鸡鸭鱼肉,时令小鲜样样齐备。只等摆上桌来待客便是。姑娘再回过头来一看床上绫罗绸缎嫁女衣更是一应齐全。姑娘喜极而泣连忙跑到老尼庵里去拜谢。老尼扶起姑娘:“我见你勤劳善良又孝敬父母。更何况披红上轿,女儿家一生就这么一回,理当帮衬。不过,用过之后,家具莫忘了给我送还回来哟!嫁衣嫁奁,就权作给你的添箱礼吧。还有,你嫁过门之后,一定要相夫教子,日后一定要让丈夫作个好官。爱佑百姓才是。” 婉儿一领受教诲。 事情也怪,婉儿风风光光的走了的当天黄昏,客人刚一散尽,只见一团白云罩住黄家院子,一霎时,所有桌凳碗筷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此,仙女洞便成了穷家善良女儿的希望所在。不管哪家勤劳女儿,只要万般无奈,人又孝顺,求到洞里,第二天保管如愿以偿。而那些家庭富有,或为富不仁,或又穷又懒之徒,不管万求,只是不应。于是,斗峰庵的名声大振。庙宇的规模也逐步扩大。那位婉儿姑娘出嫁后,照料公婆家屋家务无微不至,让丈夫安心读书。第二年大考,一举金榜题名,放了县官。夫妇二人不忘老尼恩情把三看年俸禄全数捐出修建斗峰庵,自己则吃糠咽菜度日。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规模,仙女洞的故事也得以代代流传。 5·12大地震,绵竹地区所有的古建筑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斗峰庵因其独特的建筑结构与建筑材料,仅受到轻微的损失。其石柱框架结构得以完好保存。成为绵竹乃至整个川西在区唯一保存完好的石框架结构的元代古建筑。现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