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绵竹·旧光阴】绵竹中国文学院办学始末
作者:李锐智     来源:绵竹市档案馆     日期:2023-09-12    

背景

民国初期对清末遗留的教育制度逐步进行了改革,如小学读经科(指儒家经典)一律废止。大学经科也被取消。这样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在学校教育的比重越来越低。二十年代学校授课由文言文逐步改变为白话文,并停止使用文言文教材。与之而来的是学校更注重于对学生现代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得学生接触了解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机会越来越少。对于传统文化的衰弱,引起了一批教育家和有识之士的担忧,他们力图改变这一局面,大声疾呼的同时更以各种行动来振兴传统文化。这样全国各大城市中以教授传统文化为主的专门学校陆续兴办起来,这股风气也影响到了四川。

1933年绵竹县立中国文学院简章(绵竹市档案馆藏)

筹办

1932年,国民革命第二十九军驻区事务署(驻地绵阳)颁行《提倡中国固有道德礼教》的规定,要求防区内所辖县份(防区时代绵竹为二十九军防区所辖)根据本县实际情况采取不同举措来恢复弘扬我国固有的道德礼教。当年8月,时任绵竹县县长许进邀集县内士绅及教育界人士黄尚毅等商议,决定兴办中国文学院一所(此文学指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而言,非今日诗歌散文之类的文学),随即县长许进呈文二十九军驻区事务署,阐述兴办文学院的原因与目的:“清末欧学东渐,侈谈物质文明,遂尔数典忘祖,拟照新案规定,添设中国文学院一所,以继绵学,而维国粹。”取得驻区事务署批准立案后,文学院正式定名为绵竹县立中国文学院。

经县府呈准,在全县肉税(屠宰猪只)下附加征收教育费作为文学院办学经费,全年共计征收3800元。文学院设正、副院长,其下分设教务、训育、事务主任各一名。教员共11人(其中4人由学校管理人员兼任)。校址初步选择在南轩祠,后因该祠远在城外,师生授课就学均感不便,改在大西街文庙之内。1932年11月文学院工程处进驻文庙,将文庙内的戟门、先贤祠、名宦祠、东西两庑等建筑改建成办公室、讲堂、图书室,至1933年1月维修改建工程完成。

招生

1933年绵竹县立中国文学院建筑工程用费收支银钱四柱清册(绵竹市档案馆藏)

按计划文学院招收预科一班,学生60名,招生对象为高小毕业生及其具有同等学历者,正科一班,学生40名,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或师范毕业等具有同等学历的学生。经过审核,至1933年3月,预科班实际招生34人,学生以绵竹本地为主,其中来至罗江、什邡、德阳学生各一名。年龄最大者20岁,最小者12岁。正科班实际招生22人,除绵竹籍学生外,什邡、广汉、罗江、安县各一名。年龄最大者26岁,最小者16岁。时年19岁的周元邠先生进入正科班学习。学生学历除极少数是小学、初中毕业外,大部分学生都是私塾修业。这也可以看出30年代以前新式学校教育的普及率并不高,民间选择的教育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私塾教育。文学院另附研究班,有10名同学进入该班学习。预科正科两班修业期限均定为三年。

经县府批准,将绵竹国学会于1931于开办的绵竹国学专修社(社长冯春翘校址东火神庙)并入文学院,其部分学生进入文学院预科学习。

教学

文学院的开设以专修中国文化与学术、发扬国粹、提倡固有道德为宗旨。在课程设置中正是这一宗旨的具体体现(延续继承部分国学专修社课程),如开设有经学、史学、诸子学、宋明哲学、文字学、声韵学等课程。预科课程,共28科,关于中国文化学术类的课程共有16科,比重占一半多。预科课程中每周授课时间前四位分别是国文、讲经、诸子、作文。正科课程共29科,中国文化学术类的课程达23科之多,正科课程中每周授课时间前四位分别是散文、经学通论、诸子、宋明哲学。这样的设置可见当年教育者的用心。清末以来,国势日颓,国家屡受列强欺辱,30年代前期,日本又侵占东北,进犯上海,屠杀同胞,为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为抵抗日本的侵略,预正两科课程中均加入了国耻史和军事训练。

1935年民国绵竹县政府令县立初级中学接收文学院的文件(绵竹市档案馆藏)

文学院授课老师都是当时品学兼优之士,正院长黄尚毅(时年65岁)为清末举人毕业于京师优级师范,兼任宋明哲学、诸子概论、古文三科老师,教学中重视写作,故亲自修改学生作文。副院长冯春翘(时年71岁)曾留学日本弘文师范,讲授经学、经学通论、骈体文。文法老师傅平骧为川大毕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文史专家。国乐老师刘羽秋,能撰词谱曲,其音乐水平为时人所称道。其余老师也是省内外师范、法政学校毕业,一个县城的专科学校能集中如此强大的师资,在民国时期尚属少见。

结束

1935年,值川政统一之际,防区制时代各种组织皆在裁撤之列。文学院因与现行学制不合,再加之受时局影响,部分学生因故未能到校,为节约地方经费起见,当年7月,县政府通令停办文学院,经考核学生成绩后,发给学生毕业证书,院内教具、图书等由县立初中校接收。至此,绵竹县立中国文学院结束其两年多的办学职能。

后记:据历史档案记载,在30年代初二十九军防区所辖的二十余个县份中,绵竹是唯一一个设立文学院的地方,由此可见绵竹深厚的文化底蕴。80年代,槐轩学者周元邠先生以当年文学院学生的身份发表了回忆文学院有关情形的文章,本文则以绵竹市档案馆馆藏民国官方办学史料为依据,整理相关内容,作为补充与完善。文学院距今已有80余年,当年的师生早已故去,作为绵竹国学传承史上的重要事件,市档案馆珍藏的文学院办学档案为后人再现了当年的教学情形,其办学过程,学科设置无疑给当今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启发意义,文学院虽早已停办,但其流风遗韵,却令后辈学人无限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