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的特色:风情浓郁 色彩浓烈
作者:周韵     来源:     日期:2019-11-08    

素有川西明珠之称的绵竹,因绵竹年画这一特殊的文化符号,增添了别样的韵味,年味也特别浓。老话说,“有钱没钱,买张年画过年!”岁首之前,家家户户开始张罗着购年货、写春联、贴门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不经意间中国年的味道扑面而来。

绵竹年画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郭沫若评价绵竹年画“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冯骥才赞誉绵竹年画“土中大艺术,纸上剑南春”。

◆内容广泛 形式多样

绵竹年画作为四川地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齐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品类繁多,有孔明、张飞等历史英雄人物,有小说、戏曲的精彩画面,有武士神像、动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烫猪》、《狗咬财神》、《看官盗壶》等民间传说。

从风格上讲,绵竹年画传承了唐代年画由画师手工画成的技法,同时还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技术。从形式看,绵竹年画分为斗方、横披、中堂、条屏等,与国画的分幅相近。从表现手法上看,绵竹年画在用纸、用笔、用色上也别具一格,比如传统绵竹年画使用的粉笺纸与鸳鸯笔,都是极具当地特色的独有工具。

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其中门画制作手法多样,细活有“明展明挂”、“印金”、“钩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脚”。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张贴使用。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贴大门、厅门、房门、灶门之用。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在制作时,绵竹年画和中国其他年画一样首先要刻成线版,但区别于其他年画的最大绝妙是,它刻于梨花木的板子印拓成的黑线版只起轮廓作用,成画时全靠人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因此同一个线版的年画经不同的艺人、甚至同一艺人不同的力道、心情的彩绘,也会呈现出“同形不同色”的风格趣味,绝无重复。

◆色彩鲜艳 独具地方特色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构图上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在颜色上使用的也是民间染料,色彩的处理也是别具一格,主色强调黄丹、佛青、桃红、草绿,辅色则包含了猩红、天蓝等,运用色相和色度的对比,极富单纯强烈的民间特色。绵竹年画设色单纯而艳丽,浓重而明快,对比而和谐,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

它独特的色彩选择还表现在“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指的就是绵竹年画的彩绘过程。“一黑”指的是黑线版,“二白”指的是人物手脸底色及靴底作白,“三金黄”指的是衣冠及人物道具的橙黄色,而“五颜六色穿衣裳”,则指的是年画中的人物服装颜色,采用了洋红、桃红、黄丹、佛青、品蓝、品绿等鲜艳且饱和的色调。同时还辅以“明展明挂”手法,借助色彩同类色深浅及阶梯变化,造成了深、浅、明、暗的过渡,增加了画面的节奏和装饰情趣。

另外,绵竹年画里有一种独特的画叫填水脚。过去年画作坊雇佣了很多彩绘艺人画画,到了腊月二十九,整个制作年画的工作都结束了,艺人看到颜色杯里还剩了一些颜料,把它洗掉很可惜,于是艺人用指头把剩下的颜色填上去,剩了什么颜色就填什么颜色,所以艺人画的时候就不受线条的约束,不受颜色的约束,而且为了赶时间画得很快,一挥而就把他全年的工夫寥寥几笔就画上去了。所以更准确地说,它更像一种写意的门画,这是绵竹年画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画法。

绵竹年画由于地处四川盆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川剧的营养和四川人民的生活习惯。比如四川人爱吃辣椒、火锅,所以绵竹年画也反映出火辣辣的味道,它的颜色特别鲜艳夺目,保持了浓郁的巴蜀特色,这就是绵竹年画的显著特征,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而这一张张年画,就像一张张相片一样,艺人们用勤劳的双手,纯朴的笔绘,静静地书写出来,给人们留住了岁月,留住了回忆,也记录了今天的幸福,这就是绵竹年画艺术的永恒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