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露飘香 绵竹大曲
作者:唐妮     来源:     日期:2019-08-07    

“百里闻香绵竹酒,天下何人不识君。”众所周知,绵竹剑南春是中国名酒,是川酒五朵金花之一。殊不知,几十年前,剑南春的前身“绵竹大曲”更是蛮声海内外。

据《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大曲酒,邑特产,味醇香,色洁白,状若清露。”清代著名文史大家李调元也曾称“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可见在绵竹历史悠久的酿酒史中,绵竹大曲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绝佳的口感品质,不仅孕育出了飘香世界的名酒剑南春,也奠定了它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

从历史中来 愈久弥香

绵竹酿酒历史悠久,从金元至民国,绵竹酿酒业蓬勃发展。而清代康熙年间,更是绵竹酿酒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在原有白酒的传统工艺上,酿酒师们通过对曲药、蒸馏方法的改革,酿制出绵竹大曲,又称“清露大曲”,被视为绵竹酿酒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绵竹得天独厚的水质和气候资源,让绵竹大曲在酿造中拥有了纯和甘甜、清冽净爽的口感。从酿造初期至清康熙年间,绵竹大曲已达到“味醇香、色洁白、状若清露”的妙境,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酿造工艺。清翰林学士李调元宦游遗迹遍及半个中国,在遍尝各地美酒后,却对绵竹大曲情有独钟,自谓“天下美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随之,酿酒作坊也逐渐兴盛起来,而以朱、白、赵三家规模最大,且集中在水好的西门。

陆游在《海涵》中称:“绵竹清露,大曲是也。夏清暑,冬御寒,能止吐泻、除湿及山岚瘴气。”绵竹大曲的质优量大也带来了当时销售业及相关行业的兴旺发达。早在康熙年间,绵竹酒家林立,陕、甘、滇、黔、川以及松潘、茂汶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行商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城内茶房客栈林立,运输行业兴盛,一派繁荣景象,以致有人誉绵竹为“小成都”。

以酒带商 川西平原满溢酒香

据《绵竹县酒类调查表》记载:至1941年,全县大曲造酒作坊已多达二百余家,产酒二百余万公斤。当时享有盛誉的大曲烧房除“恒丰泰”之外,尚有“天成祥”、“朱天益”、“杨恒顺”等共三十八家,拥有老窖共二百个,最高年产量达三百五十多吨。小曲烧房一百余家,其中最有名的小曲(酲色)烧房,如“第一春”、“一壶春”、“曲江春”、“瓮头春”、“大江春”等,至今仍被父辈们怀念。

进入20世纪,以绵竹大曲为首的绵竹酒业又有了一番新的景象。县城内到处是酒楼、酒店和酒摊。行经四乡村落,走过小路旁的鸡毛店、渡船码头的幺店子,总会看见柜台上或矮方桌上排列着一列红布沙包压口的酒坛。至于四处游走的零酒担子,更是处处生香,叫卖声不绝于耳。当时的绵竹可谓是一派“处处有酒,酒香袭人”的酒乡景象。而且不仅绵竹如此,就连偌大的川西平原,也到处流溢着绵竹大曲醉人的酒香。

1913年,绵竹“义全兴”大曲作坊率先在成都开店,专销绵竹大曲。一石激起千层浪,绵竹大曲迅速风靡成都,到1949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在百酒荟萃的成都专门经营绵竹大曲的酒庄、酒行和酒店已达五十余家,至今还有名号可见,比如走马街的“达君心酒庄”、东华门正街的“三友酒行”等。而地处总府街的“第一春”,每天销售绵竹大曲酒多达800斤左右,从当时的酒税额征数目表可以看出,绵竹酒业已成为当时地方财税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因而,在三十年代,绵竹大曲也被称为成都“酒坛一霸”。

蜕变重生 绵竹大曲孕育名酒剑南春

坐落在绵竹城区茶盘街的“天益老号”酒坊,前身为“朱氏酒坊”。湖广填四川时,陕西三元人朱煜来川定居绵竹,将陕西略阳酿造大曲酒的方法和绵竹当地酿酒的原料、优质地下水相结合,酿造出了状若清露,深受饮酒者欢迎的绵竹大曲酒。朱氏老号酒坊历经300多年的漫长发展,到清末传承到其后代朱天益时,更名为“天益老号”酒坊,成为这一时期绵竹最具实力的酒业作坊之一。

1951年,绵竹成立国营酒厂时,天益老号与其他十余家私营烧坊全部纳入绵竹国营酒厂。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绵竹酒厂聚集体智慧,在绵竹大曲的基础上采用新工艺提高质量,使绵竹大曲酒的名声达到空前的高度,并研制出一种品质优良的香醇美酒,具有芳、冽、醇、香四大特色,即芳香浓郁、清冽净爽、醇和回甜的优质大曲酒,经四川大学教授庞石帚考证命名为“剑南春”。

为什么取这一名字呢?因为唐人李肇《国史补》中记载:“酒则有郁,州之富水,鸟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唐人把好酒称之为“春”,是用修辞学上的借代法。唐朝的剑南道在成都设治,绵竹是其辖县之一,因取其意以命名之。因此,我们说绵竹大曲是剑南春的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