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讲堂】翰墨文永:文昌护佑 碧泉永清
作者:     来源:绵竹市政协文史委     日期:2024-08-13    

富新镇文永村,2008年由原文华村和永清村合并而成,地处绵竹市东部平原地区,省道成青公路穿村而过,距成绵复线高速公路4.5公里,距绵竹市区7公里。幅员面积4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2023年户籍人口2916人。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3022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0772元。 

一、文永里:唤醒沉睡的土地 

2021年以来,富新镇积极向上争取各类资金共计818万元投入文永村文旅发展,正在修建的集游客接待、农技培训、产品展销、电商直播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双头醋记忆中心等设施已经完工,形成文永新村农耕文化新景点;修建完成的心形桃花廊道将文永村自然景观连接起来,形成一圈层;12套馒头屋民宿外观改造和五套上下两层的民宿已完成,五一期间投入使用,形成住宿新亮点;村域内道路黑化、道路亮化和雪亮工程也于上半年完工,村容村貌新提升。  

如今,文永村风景优美,旅游配套设施齐全,是绵竹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和绵竹全域旅游东部靓丽名片。今年3月,成功举办“香约桃园·魅力文永”多彩文旅活动,不断擦亮“文永里”旅游名片。近年来,文永村先后被评为四川省级四好村、绵竹市级脱贫攻坚先进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先进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川省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 

二、提灌技术及多种经营 

解放前,该村处于宋堰灌区31个分水口的尾水部位,所得堰水微乎其微。加之“铜板地”类型的旱地多,水田少,自然环境恶劣。“五黄六月晒折烟,十冬腊月爬刀山”,这是文永村过去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晒折烟,指富新折笆烟,是文永村一带百姓历经几百年选育出来的特色烟种。以叶面厚实、色泽金黄、花纹奇特和特殊的制作工艺而闻名遐迩,是制作四川特产上等水烟丝不可替代的原料。除畅销本省各地外,还远销上海北京等地。  

“爬刀山”,指富新特产萝卜丝。民国年间,富新文永一带烟田多,收烟后以点秋玉米为主,间种荞麦和马椿萝卜。马椿萝卜生长快、块茎大且质嫩微甜,冬至后将萝卜切丝晾干做成风味干菜,是农村常见的做法。富新萝卜丝是放在用稻草夹的折烟笆上曝晒而成。因晒制过程中带有微量烟草味而呈特殊香味,一度远销成都、重庆等大城市。  

虽然种晒烟、做萝卜丝的确辛苦,但也让文永村人尝到了多种经营的甜头。除了晒烟和萝卜丝,文永村的特产还包括“富新牌双头醋”,以浓度较高,香气馥郁扑鼻,味酸而回甜,久贮而质不变闻名百年。2007年被列为《绵竹市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2年被列入《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  

虽然堰水不足,但文永村村民为解决农业用水困难问题,不但熟练地掌握了凿泉引水技术,还博采众长引进运用筒车提灌技术、戽斗取水,手摇水车和脚踏水车提灌技术、牛车提灌技术,还首创使用二级提灌取水技术。至今村境内还保存有5个泉堰遗迹,分别为马跑泉、宋家泉、曹家泉、父子堰和干泉堰。据《绵竹县志(民国八年版)》记载:马跑泉,在侯家庙子,灌什地寺黄泥坝一带田;宋家泉,在蒋家老院子上,灌观音桥东一带田;曹家泉,在永清寺下,灌二圣宫一带田。可见,位于文永村的自流泉堰,受益者也包括什地镇的乡亲。   

三、马跑泉:传说、社仓和飞地  

关于马跑泉,还有一个传说。话说东汉年间,一队军兵临时驻扎于文永村歇息。在他们数日演练阵法,跑马射箭和来回驰骋下,慢慢地在演练场地跑陷下一个坑。大家惊奇地发现有水渍显现。于是大家就挖泉取水,在挖泉的过程中,当地村民也参与其中。不日,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口水源丰富的泉凼就挖成功了。泉水汩汩流淌,如吐珠喷玉,清洌甘甜,饮者神清气爽,延年益寿。泉水灌溉了今文永村一带千亩良田,为旱改水立下汗马功劳。为了纪念驻军为民挖泉的功绩,当地土著就把此泉命名为“马跑泉”,又名马刨泉。  

此外,马跑泉、狮子院为明清时代彰明县在绵竹境内的两块飞地。飞地是明清时代“地籍随户籍”制度的特殊产物,也是该制度在绵竹地区存在的历史证据。据《彰明县志·第三十三卷·仓储》载:明清时代,马跑泉建有三个社仓,以“民二三十家结为一社”计,此间马跑泉飞地居民应该在一百户,600人左右。共储有粮食51.1石,用于应急储备基金粮。清代地方仓储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官办的常平仓,二是官民共办的社仓,三是地方士绅捐建的义仓。社仓、义仓分别建于乡村和市镇,是县以下基层社会中的主要仓储机构。 

四、文运昌隆,人才辈出   

文永村文昌宫,修建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科举、孝道、神灵文化的代表,经历代帝王对他不断加封,到元代已经形成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格局。文昌文化脱胎于道教文化,富有儒家特色,融有佛教意蕴,同时又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具有宗教性、儒学性、崇文性和世俗性。文昌文化是巴蜀文化的奇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一笔巨大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由于文永村村民普遍重视教育,以致文风蔚盛,人才辈出。历史上这里曾出现三个举人和一个县令。在文永村白庙及周围有三桅杆遗迹和黄姓县官坟。证明该村确实是文脉昌盛之地。  

时至今日,文昌意识仍在老一辈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统计,自恢复高考以来,从该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达450多人,平均每年有10名,其中考取“211”“985”重点院校的学子达50余人。其中清华、北大3名,培养出博士4名,硕士7名。现还有3人在清华、西科大等高等院校任教。据2023年统计,目前从富新文永村一带走出去在全国各领域有影响的名人、专家、学者,就多达80多人。清华大学教授张辉均出自该村。

除了走出去的名人,文永村也有活跃在本地的文艺名家。譬如一代被单戏宗师邬家喜,  1925年冬生于绵竹市富新镇永清村二组的一个佃农家庭。九岁发蒙就读学馆后,嗜读戏书,爱听“川剧围鼓”。后来,经人介绍在业师王云生先生门下习艺。他在艺术上长进很快,日新月异,倾注心血,业师也对他满意。经过数年磨练,邬家喜逐步自立。上世纪六十年代,邬家喜经常深入绵阳专区各县农村特别是到山区、丘陵地区巡回演出,农忙时还就地参加劳动。八十年代,邬家喜注重教学传艺,先后收了六个徒弟,包括梓潼县的冉明户,绵竹的陈远立、范思双,安县的陈忠宽、陈忠卫、皮正权等。其中,陈远立是邬家喜的关门弟子,如今已是被单戏德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此外,邬家喜还是川西农村手动压水井技术的发明人。   

五、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经过十多年的打拼,文永村人汪斌积累了一笔财富。2008年,他在本村开始了最早的土地流转,创办了集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民宿于一体的餐饮企业,采取选购或定购当地老百姓自家种植蔬菜等作为食材,成立“福满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本村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作为基本供应渠道,一方面解决当地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解决原材料供应质量不可控的难题。  

汪斌在村集体组织加入和上级政府的规划扶持下继续加大投入,从供应链的基础设施条件改造入手,使之符合乡村旅游产业条件要求。与其他村民一起扩大经营项目,向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生态链方向发展。到2016年,基本完成了包括大学生返乡创业建设的田园咖啡厅在内的乡村旅游产业布局。又开始向法人合作社转型,引导农民以闲置房屋、土地经营权等出资入股的方式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截至2023年,一个集餐饮娱乐、休闲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康养度假特色产品销售于一体,并以“文武轩”为产品冠名的乡村旅游合作社产业链基本形成,让整个合作社内的产品走上内销外销双循环道路。由于大量的消费者的涌入,村内农产品自销率达到70%。剩下部分也以“文武轩”产品名义进入市场,销路非常好。(文/李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