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讲堂】云盖村:川西关口 清凉云盖
作者:     来源:绵竹市政协文史委     日期:2024-08-06    

云盖村位于广济镇西部山区石亭江畔,与什邡市洛水镇高景关隔江相望,距绵竹市区22公里,距成都市区95公里。全村幅员面积3.98平方公里,林地5000余亩,耕地54亩。云盖村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206户,421人。近年来,云盖村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省级文明村镇、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四川首批传统村落等荣誉称号。 

一、历史沿革及旅游特色 

明清及民国时期,云盖村为广济乡十一保。1950年改为广济乡十一大队,1953年改为广济乡十一分会。1954年3月,金花乡人民政府成立,将云盖村与原文河村定名为石峡村,属金花乡第六管区。1962年,金花公社将原来的六管区一分为二,划分为六大队、七大队。石峡村为六大队,亦称云盖大队。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实行政社分设,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重建乡体制。1984年2月,金花公社改名为金花乡,云盖大队改为云盖村。2019年12月,金花镇并入广济镇。从此,云盖村为广济镇所辖。

云盖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是远近闻名的消夏胜地,云盖村的川西关口景区已升级为AAA级景区,被誉为“川西关口,清凉云盖”。据德阳市政协委员、云盖村党支部书记吕剑介绍:目前,云盖村有民宿经营户42户,特色山货、小吃、竹编等经营户20余户,年接待住宿游客8万余人次,短途休闲避暑游客15万人次,实现营收8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20540元。现在云盖村已形成了“春踏青、夏避暑、秋赏叶、冬养生”四季旅游发展格局。作为四川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云盖村将不改其志,不愧山川,不负时代。 

二、川西关口与朱李火堰 

川西关口,位于绵竹云盖村石亭江出山口,与什邡高景关隔河相望。古蜀时期,平坝地区的古蜀先民为抵御外敌入侵,便在隘口垒堡,这便是早期的川西关口。《绵竹县志》(道光版)载:“三江堡,城西北三十里。三江口又名堡子营,与什邡相连。”三江堡,在今三江村境内。三江村因境内石亭江、小沟河、杨家河三条江河交汇而得名。

三江口曾设兵营把守,所以又称为“堡子营”。云盖村川西关口与三江村堡子营呼应,起到了上可拒侵扰,下可治匪患的作用。川西关口,地势险要,形如铜墙铁壁。其关口城堡,还可为路经此地的采药人和砍柴人挡雨避雪,所以一直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培修及保护。  

破关而出的石亭江,古名洛水(雒水)。秦代以前,洛水从九顶山下奔出,流至绝壁千仞、极其狭窄的“瀑口”时,江水陡然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洪水季节,常有水患。公元前277年,秦灭蜀后,秦昭襄王以李冰为蜀守,创建都江堰。李冰在完成都江堰治水工程后,带领其子李二郎来到洛水瀑口,实施“导洛通山”,治理水患。

李冰实施了两项工程,一是在高景关开凿瀑口,修筑“洛堋”“人字分水”,以溉稻田;二是疏导洛水主河床,以利行洪减灾。其时,“在高景关下右分一支为朱家堰,再分一支为李家堰”。明代万历年间,绵竹县在石亭江高景关外象鼻山“烧山钻石,开凿堰口”,修建火烧堰,始形成朱、李、火三堰并存布局。自此,川西平原水患骤止,一派生机盎然。

朱李火堰经历了无数次风雨雷电,见证了历朝盛衰兴亡,而今依然展现出超乎想象的生命活力。2022年7月22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系统)“朱李火堰”揭碑仪式在什邡举行,“朱李火堰遗址”揭碑,标志其正式进入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列,李冰两大传世水利工程终于“合璧”。 

三、云盖寺和陪嫁湾 

云盖村的得名,源于云盖寺。云盖寺位于该村陪嫁湾北的猴子岩麓,清代康熙年间落成,雍正元年(1723年)和道光十六年(1836年)又分别重修。寺内原有三重主殿,寺已圮毁,旧址现为金花敬老院。《绵竹县志(民国八年版)》载:“云盖寺……因山下每霁日清晨,山如云盖,故名。”

川西关口猴子岩旁,几支小溪汇入一沟,经陪嫁湾流入石亭江。陪嫁湾,一个很亮眼的地名,藏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清代嘉庆初期,此山湾住着两户大家族,一个是蔡家,一个叫郭家。蔡家富裕,女多男少;而郭家贫穷,男多女少。在古代,有钱的家族男人少意味着香火难续。而贫穷之家男丁虽能上山打猎砍柴,下地能开荒种田,但娶媳妇就成了大问题。

蔡、郭两家隔着一座山,两家人因山道崎岖,山岭阻隔而少有来往。山间有一条小溪,是山上人家取水之处。蔡家、郭家的人畜用水、田地庄稼,都得靠去溪边挑水。郭家有个二十出头的俊郎,名叫郭大壮,他十分孝顺,为人忠厚,常帮相貌娇美,心灵手巧的蔡金花挑水,于是俩人相爱了。蔡家富裕,就把一匹山及山湾内的河滩地,作为陪奁,划给了女儿和女婿,让其自立门户。随之,这山湾及河滩一带,就被当地人叫做“陪嫁湾”了。 

四、民宿经济的“诗和远方”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援建下,实行异地安置。云盖村整体统规自建,一部分呈现沿路的带状分布,另一部分则顺山势立体布置,整体形成网状的村落格局。民房皆为灰瓦白墙,川西民居风格。农舍重建后,村里随着居住地位置的改变、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原有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村民的正常生活需要,村民逐步放弃了传统粮食生产和林业产业。村上定出转型发展大计:搞乡村民宿。于是只有四个房间的“金花农庄”诞生。这是云盖村最早的一家农家乐。

2015年,按照政府主导、村民自建的思路,政府对村民进行动员,同时,市、镇、村各级政府制定兴建民宿的奖励扶持,确保改造。当年就做成了84个房间,共17户人参与进来,让民宿接待能力初具规模。宜居的环境,得益于实施的陪嫁湾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根据云盖村的地形地貌特征,围绕乡村旅游景点生态环境改善这一主线,云盖村和市水利局一起,把陪嫁湾这条小溪治理成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兼以山区林地疏林补植,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保水固土。项目实施后,云盖村的人工湖、竹海、辛夷花、柿子林、桑葚园、李子园等产业区得到发展。

环境变好,为民宿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云盖村的民宿康养经济已经实现了从“落地生根”到“蝶变崛起”,一幅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云盖村积极增加休闲娱乐和康养元素,除了栽种200亩辛夷花,修建登山道、骑游道,还引导客人参与河滨散步、赛车免费骑行等活动。特别是利用河滩资源打造的亲子沙滩、划船露营、夜间集市、果园采摘等,把过去较为单一的吃、住、喝茶打牌休闲变成丰富多彩的康养娱乐休闲。 

五、山村特色农产品 

在乡村振兴号角中,该村成立了云盖种植合作社,共吸纳160余户农户加入。其“公司+专合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着周边三百多家农户从事竹笋产业。这种集收购、销售、加工于一体的营销模式,让该村长足发展得到了保障。村里,土特产因山而生,形成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自产自销的烤笋、山野菜、传统竹木工艺品、棕编工艺品、根雕工艺品等产品深受游客和周围民宿餐饮店欢迎。有些产品还当着客人的面现场制作,让人吃得放心,用得爽心。

其中原香烤笋采用产自金花高山的生态鲜笋烤制,保留了竹笋的香味和营养,是当地最地道的生态健康食材。当地鲜笋年产量20万斤,特色烤笋年产量4000斤。川西关口原香烤笋因绿色生态、鲜脆感口、易储存,顾客争相订购,每年都销售一空。

2022年秋,广济镇农产品集散中心环线提升项目开工建设。这条环线是全镇农产品运输的主要通道,但以前路窄弯小,不仅大型运输车辆通行受限,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使道路通行能力更佳,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乡村旅游,这条道路又继续拓宽,为云盖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文/冯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