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讲堂】剑南老街:美酒美生活的生动画卷
作者:
来源:绵竹市政协文史委
日期:2024-07-23
剑南老街位于绵竹市剑南街道,总长500米,完全按照明清风格设计。2010年12月22日,总投资1.5亿元的剑南春酒文化街区(俗称剑南老街)正式开街。沿街主要景点包括:天益老号酿酒作坊、剑南春古窖车间、川酒会馆、历代酒肆、关帝庙、古戏台等。 2023年6月,为迎接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的召开,绵竹市实施了剑南老街提档升级改造项目,主要包括改造和建设剑南春酒坊遗址博物馆、剑南春酒庄、绵竹年画文创馆、竹臻美绵竹特产馆,旨在展示绵竹作为川酒四大主产区之一的文化底蕴及本土特色。 其中,剑南春酒坊遗址所包括的天益老号,是国家级文保单位。关帝庙是四川省文保单位。剑南老街堪称绵竹历史文化的集散地,剑南春酿酒历史、绵竹木版年画、赵坡茶文化、川剧文化和关帝文化荟萃于此,让人既可大饱眼福,又可大饱口福。 一、美酒中山逐旧尘,何如今酿剑南春 清代康熙年间,来自陕西三原的烤酒匠朱煜见绵竹水好,又出稻米、玉米、糯米、小麦等粮食,西山还有煤炭,遂举家前来绵竹县城定居并开办烤酒作坊。由此,拉开了天益老号酿酒作坊称雄三百多年的历史。 作为传承剑南春传统酿酒技法的核心区域,天益老号对剑南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绵竹城西棋盘街33号,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这座源于清初的作坊式建筑物。2003年4月至8月、2004年8月至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对以“天益老号”为核心的棋盘街、小南街拆迁区进行了清理和考古勘探,发掘剑南春酒坊遗址800平方米。 专家论证后认为,以“天益老号”为代表的剑南春酒坊遗址再现了从原料蒸煮、拌曲发酵到蒸馏取酒的全过程,展现了中国白酒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流程。遗址规模巨大、工艺要素齐全,保存完好,全国罕见,是继成都水井坊遗址和江西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之后,我国酒文化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由此,剑南春酒坊遗址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天益老号斜对门就是剑南春酒厂一区的生产车间。在车间临近剑南老街外墙上,装饰着十多幅历代与酿酒、品酒有关的诗文壁画,譬如诗歌《饮菖蒲酒》:“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这些诗文对于了解国人的酒俗,有着潜移默化之功。透过那些木格窗户,我们可以看到“泥窖固态发酵酿酒法”的展示,挥汗如雨的酿酒工人,闻到一股浓郁的酒糟味儿。 在天益老号周围,现存明代、清代古窖池群总面积六万平方米,一直沿用的古窖池共695条,规模之巨在全行业绝无仅有。剑南春明清古窖池依然传承古老的泥窖固态纯粮发酵传统酿造技艺进行生产,被称为中国酿酒史上的活文物。滴水成酒而酒至醇至美,剑南春之所以能名满天下,古窖池功莫大焉。这些古窖池安静地躺在那里,技术娴熟的酿酒工人定期向里面投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不间断。古窖为体、古法为用,投下去是酿酒的纯粮,也是美酒生命的种子。 2008年,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较为繁复,包括泥窖的制作维护保养技艺、大曲药制作鉴定技艺、原酒酿造摘酒技艺、原酒陈酿技艺、尝评勾兑技艺及其他的一些相关技艺等。 二、古戏台:抵达诗意生活的磁场 清乾隆年间,罗江籍进士李调元在《新搜神记》中写到“绵竹东岳庙有沙弥,素有能戏之名,忽一日窃其师千钱,逃入班中学戏”的事。这说明,在康乾年间,绵竹的戏剧活动已经十分活跃。绵竹历来是川剧重镇。民国4年(1915年)县上首办“全泰班”川剧团体,以后陆续办起的有文化班、大观曲部、钰华科班、双溪曲部、聚丰曲部和群乐剧部,组办戏班的班主都是地方绅士或袍哥大爷。这些剧团除在城区演出外,主要是下乡赶庙会演出,偶尔也出县演出,俗称“跑码头”或“跑滩”。 新中国成立后,绵竹川剧艺人先后成立聚乐剧团、绵竹县群众剧团和绵竹县川剧团,培养了大批川剧艺人和戏迷。现在活跃在绵竹的姊妹花川剧团属于民营团体。因长期坚持基层川剧表演,弘扬川剧文化,被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基地”称号。姊妹花川剧团于2012年3月组建,从2013年3月至今一直扎根绵竹,拥有大量川剧戏迷。虽是民间剧团,但团员们对演出质量都是高标准严要求。为了吸引观众,他们还经常自行创作剧目。每年五一、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他们还会在剑南老街古戏台进行川剧公益演出。 这些公益演出由绵竹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单位主办,由市文化馆、剑南老街景区管委会和市戏剧曲艺家协会承办,演出单位是市姊妹花川剧团。以绵竹市2023年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暨“百姓戏剧舞台”川剧惠民演出为例,其6月的剧目安排分别为:从6月17日至6月21日,时间多为上午9:30-11:30。演出剧目均为大幕,包括《酒醉桃花宫》《醉打金枝》《贵妃醉酒》《醉写黑蛮》和《拜端阳》。 过去,为了方便戏剧演出,绵竹城乡各地较大的寺庙和会馆内都修建有“万年台”专供戏剧演出之用。台子均靠正门修筑,面向正殿,台前均有宽敞的空坝。每逢演出时,在空坝上临时高搭席棚,就是剧场。万年台均系一格的木楼建筑,离地面约2米高,分前后台和耳楼,前台演戏,后台化装,耳楼可供演员住宿。民国时期,县城内有万年台17处,各乡有66处。 剑南老街的古戏台,堪称精美绝伦。古戏台两侧有联:“世间才子佳人成就戏中角色,台上高腔散板奏吟天下和声”。戏台正中的幕墙上有“惠风和畅”四字,出自晋人王羲之《兰亭集序》。古戏台建于明代,呈斗拱形结构,飞檐翘角,动感明显,充分展示了传统建筑的雍容华贵,专家称这曾经是川西最精美的古戏台。屋瓦上,栩栩如生地分布着“断桥相会”“水漫金山”等川剧《白蛇传》的人物雕塑。最高屋脊处,吻兽拥簇着一座雷峰塔,这种脊式在蜀地极为少见。 古戏台原址在兴隆镇上帝宫山门殿前,参照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先生1910年所摄照片原样复建。古戏台金碧辉煌,美轮美奂,每一个细节都非常完美,让老街增色不少。每到古戏台唱大戏时节,古戏台前的坝子上可谓人山人海。在等待川剧开锣的空闲里,大家也可以顺便逛逛老街的绵竹特产店、绵竹酒馆和庄主爱酒馆。其中庄主爱酒由杜甫酒业经营。 三、关帝庙:气肃千秋,神盈宇宙 关羽系东汉末年名将。“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大意失荆州”等典故都跟关羽有关。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关羽被儒家尊为文衡帝君,被道教尊为协天大帝等。因此,供奉关帝的庙宇被称为关帝庙,亦称关帝宫或武庙。据《绵竹县志(民国八年)》记载,绵竹人敬仰关帝的忠勇,城乡皆有庙宇祭祀。其中城东二十八里、城南十八里有文武庙,新市镇、拱星镇有关帝庙。 在剑南老街古戏台右前侧,是从原绵竹南街迁建到这里的绵竹关帝庙,迁建过程中力求原样无损,每一根梁柱、每根榫头、每块青砖都是原样拆下复原的。明天启七年(1627),户部郎中、陕西关南兵备道、乡贤刘宇扬等建修。乾隆六年(1741年)知县安洪德增修。道光五年(1825年)知县谢玉珩增修。咸丰八年,关圣入中祀,改称武庙,建立宫墙。 据说岳飞十分崇拜关羽、张飞二人的武艺和功名,直到其从军后还视关羽、张飞为人生偶像:“要使后世书册中知有岳某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民国三年(1914)11月20日,改称关岳庙。民国时期,该庙曾办游民习艺所和学校。1950年,改作碾米厂,后为米面厂。(文/彭忠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