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讲堂】年画年俗中体验乡村之美
作者:
来源:绵竹市政协文史委
日期:2024-07-16
一、年画村:一张响亮的绵竹名片 中国年画村位于绵竹市孝德镇,2010年12月由大乘村和射箭台村合并而成。幅员面积8.5平方公里,现有21个村民小组,2716户,总人口5000余人。年画村北靠江苏工业园,西邻成青公路,东接德阿公路,距绵竹市区5公里,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木版年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汶川大地震时,村里大量制画工具、雕版及年画商品损毁。灾后重建过程中,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大力援助下,一栋栋川西民居和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的农院拔地而起。此后,当地深入挖掘深厚的年画文化和德孝文化资源,开始大力培育和发展年画产业,建起了年画村牌坊、水乡长廊、年画展示馆、年画广场、年画湖等景观景点,孵育了40余家年画作坊。 年画村现已汇聚年画企业13家、协会2家、年画艺人40余名,年画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年画村搭建多元化联盟平台,建立“公司+村民+订单”生产机制,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委托村民生产,实行按单生产、按件计酬。年画从业者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1万元,荣获德阳市“2022年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村”称号,上榜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名单。 近年来,年画村挖掘人才潜力为乡村添活力,培养出一批有年画技艺的乡土人才。通过“艺人拿手艺换股份,村民拿积分换股份”的收益共享模式,带动全村2400余人参与年画生产制作,让“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成为村民的日常生活。此外,通过观光旅游服务、主题产品生产销售、非遗研学体验等,把有“看点”的建设成果转化为有“卖点”的发展效益, 绵竹年画村现已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获评“中国首批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二、“乡遇画里”文创社区:年画村的精神符号 年画村多措并举,提升文旅产业附加值,2018年成功打造“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与川内外文化院校建立合作机制,不定期举办引凤筑巢文创论坛,吸引40余名文创人才参与到该村年画产业发展,吹响了乡村文化旅游振兴的“集结号”。通过“新媒体广泛推、知名媒体重点推、名人宣传深度推、电影宣传合作推”等形式,强化宣传推广,2022年,年画村接待游客118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6.7亿元。 “乡遇画里”文创社区,有绵竹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兴才故居、农闲堂民艺坊、流云阁画坊、二十四孝石雕等景点。本土年画师在农家院墙上勾勒出杜甫咏绵竹、玉妃泉、射箭台、绵竹关、仙女洞等极具绵竹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故事,美景中蕴藏着优秀的传统文化魅力。“乡遇画里”文创基地定期组织村内企业负责人、致富带头人、创业达人开展文化创意论坛,搭起年画产业发展的“大平台”,形成跑马场、时光里、水乐园等一批网红打卡点,建起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综合体。在技术培训方面,年画村按照产业“活起来、走得远、传下去”的思路,成立年画发展协会,常年开展技能培训班、艺人提能班和传人进修班,培训从业村民、年画艺人和传人2000余人次,变过去师徒相承、父子相传教学模式为规范化、规模化、精准化培训指导,带动全村600余人参与年画产业链。因而,“乡遇画里”文创社区成为了年画村的精神符号。 三、明清园:绵竹版苏州园林 明清园又名李家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由年画村人李藩(清代乾隆中解元,历任彭县、华阳训导,有《晚晴轩文集》《白石山斋诗稿》问世)修建,由其孙李德扬(字芳谷,清代廪贡生,候选训导,有《听花吟馆诗稿》问世)完善修建,位于李家庵侧,初名“叙乐园”。嘉庆年间,许多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慕名前来赏景,常聚在院中挥毫泼墨,吟诗作画。李家“伏羲画坊”为绵竹年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藩去世后,有两根石桅杆立于其墓前,左右各一。石桅杆高约五六米,桅杆底座八角形,杆身圆形,杆尾渐收,造型非常华美。 桅杆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产物,其原型是笔,代表着科举功名。古时候一旦考取功名,就可以在自家大门(家族宗庙、坟墓)左右对称地建造两根桅杆,每根桅杆之上可以套斗。如果是考中举人,只能套一个斗,称作“单斗桅杆”,如果考中进士,就可以套两个斗,称为“双斗桅杆”。李藩墓前的石桅杆现存一根,已移至年画村万福广场。 重建于2012年的明清园占地7亩,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由三个四合院和一个后花园组成。院内80余间房屋对称排列,青砖黛瓦、楼台亭阁、碧树盆景,古色古香。院内收藏了一千余件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床、神龛、桌椅、衣柜。这些家具造型美观、工艺精湛,是中国匠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展示传统文化的载体。院内利用明清家具开设了多个体验项目,让游客乐在其中。此外,院内还有钱币、票证、红色文化等专题收藏项目。 目前,李家大院已成为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民俗博物馆、外事接待单位、收藏家协会活动基地、摄影协会拍摄基地,也是多家电视台和电视电影场景拍摄基地。李家大院受到多家旅行社的青睐,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万人,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四、年俗村:年俗寻根与华丽蝶变 年俗村位于孝德镇射水河畔,川青铁路绵竹南站附近,由原金土村和水月村合并而成。2017年,为解决成兰铁路(2023年4月,更名为川青铁路)建设搬迁安置问题,绵竹市打造了这个集中安置点,共安置搬迁户138户,用地面积约为12公顷。农房建设采取统规自建方式,配套基础设施。按照整体规划,文旅景区核心区用地面积175.9亩,农业体验观光及商业配套用地500亩。 整个村子按照“生态廊道交织、景观核心突出、民居组团布局”的理念,以中国年文化为底蕴,将年画、年俗、年趣融入人文景观,形成原乡餐饮、风情民宿、主题集市、乡村观光、传统手作和年俗活动相互交融的幸福美丽乡村升级版。2019年9月,命名为“中华年俗村”。2020年1月17日,中华年俗村在绵竹年画节开幕当天,举行了盛大的开村仪式。 年俗村与年画村,隔射水河相望,共同构成绵竹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一心三带一园六组团”中的年俗记忆休闲组团,属于绵竹孝德镇年画及孝文化旅游区的主体板块。川青铁路由南至北穿村而过,绵竹火车南站设在该村境内,为该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期发展潜力。 中华年俗村境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原金土村水月庵附近,有分布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的汉晋时期城址遗址,称之为金土村遗址。向南两公里左右,出土了距今约4600年到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遗存,对于研究三星堆文化的分布范围、起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境内还出土有战国晚期船棺,内有铜兵器、铜酒具,陶器等器物百余件。 中华年俗村所有农房外观风貌以“前庭后院、种瓜种菜”风格为主,村舍墙体绘制的年画及景观都体现了绵竹农村特色、农家情趣,恰如讲述过年的民俗记忆,唤起人们的乡愁。今年,在孝德镇党委、政府统筹下,年俗村、毫照村打破村域界限,探索“镇村统筹、飞地抱团、共建共享”发展模式,两村共同出资250余万元,在年俗村打造“耘舍”精品民宿,实现抱团发展、互利共赢。 从2020年开村以来,民俗村已经迎接游客70多万人次。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乡村、省级卫生村、四川省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首批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绵竹市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文/唐妮 冯再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