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讲堂】金平定:守望乡土文化 传承年画技艺
作者:     来源:绵竹市政协文史委     日期:2024-06-18    

金平定,生于1940年,四川绵竹人,绵竹年画博物馆馆员,绵竹木版年画德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专注于绵竹木版年画研究和创作工作。创作年画作品数百件,先后参加中、省、市美展。1983年《保护青蛙》获四川省二等奖。2015年《中华龙》入选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举办的“看四川”民间文艺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多幅作品被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被专家、外国友人和艺术馆收藏。 

一、乡村走出来的青年画师 

金平定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虽然那个时期物资匮乏,没有画笔,但他还是会想办法画。彼时,人们在农村的冬天烧木炭取暖,金家也不例外。金平定就用烧剩的一点点木炭,在地上作画,见啥画啥。

绵竹年画承载了人们太多难以割舍的团圆记忆。金平定关于年画的情结与印记,同样与幼年时期过大年、穿新衣、戴新帽、贴年画等回忆相伴相随。

金平定小时候见过的年画,主要就是贴在院子里每道门上的各种年画。后来,他在绵竹中学读高中的时候,跟着美术老师章克祯学水彩画。他经常和同学前往文化馆欣赏年画,发现水彩画和年画在技艺和风格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

1962年至1968年,金平定回乡务农,虽说学业暂停了,但是画画的热情一直都在,闲暇无事时也一直坚持作画。那时候家里经济困难,他想挣点钱补贴家用,便和同学商量合伙做门神。由于时间紧,原材料缺乏,他们就用蜡纸替代传统工艺,并用手工雕刻出来。先将蜡纸放在桌上,再用油印机反复印刷。他们一边查资料,一边赶制年画。为了把年画做出好的效果,他们仔细研究并将绵竹年画的配色方法牢记于心。他和同学在家进行流水作业,到了腊月就把做好的年画拿到集市上去卖,几天就把年画全部卖掉了。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金平定应邀为富新公社画年画。这些年画不是传统年画。新年画是为了公益宣传,为公众服务,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需求。由于时代的需求,以前的传统内容逐渐不被所用,需要重新创作设计,他就从传统年画转向新年画的创作。 

二、崭露头角的年画艺人 

恢复绵竹年画社后,在大队小学当老师的金平定1979年由于绘画基础好被调入年画社工作。金平定主要负责保管传统年画资料和做些琐碎的杂事,并参与群众文化辅导。彼时,工作任务很繁重,既要手工整理文库资料,又要管理文本和木版雕刻。这些工作由金平定和另外两个同事负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对绵竹年画很重视,经常组织培训班和创作班,请省上绘画专家来指导。金平定认真努力地坚持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投身于对年画创新的思考和绘制中。198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在绵竹开办年画创作班,计划创作一批新年画用于出版和参加展览。金平定灵活地运用传统年画的形式在原有的造型基础上进行风格变化和题材创新,很快就画出了一幅三国人物《黄忠、赵云》。在此之前,金平定所表现的传统造型较为短胖,后来经过调整,在原基础上拉长了身段,稍作夸张的演绎,反复修改几次后,终于完成了一幅比较满意的作品。当新编的创新年画书籍出版时,这幅作品在全省范围内反响很好,作为年画产品销量多达一百多万件。

采用传统技法创作新年画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以此说明传统文化的魅力,足以证明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用传统手法创作新年画也一度成为创新年画与传统年画相互融合的转折点。

20世纪80年代初期,得益于政府多次举办创作班和金平定坚持画画的初心,他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保护青蛙》入围1984年全国年画展,并获得四川省二等奖。这幅画采用了绵竹年画“填水脚”的画法。由画师手工上色的技法被称为“填水脚”,是绵竹年画中独特的表现手法。旧时艺人在做完老板的活之后,为了多赚些钱,利用剩余的洗碗颜料也叫“水脚”,以及破残的纸头,草草涂抹几对门神,拿到市场上换得几文小钱,好回家过年。他们随意挥洒的几笔类似于中国画中大写意技法,简练粗犷、泼辣豪放、生动传神,具有一种天真质朴的风格。金平定借用夸张的元素和创新形式来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传承绵竹年画道路上功不可没。 

三、绵竹年画的守艺人 

随着绵竹年画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绵竹年画走出四川远销海内外,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那时候,年画社时不时会接到一些外商的订单,大家宁可少休息,也要按时按点地将其完成。记得有一年冬天,一位香港商人预订了一批拓片,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交货,时间紧,工作量大。大家在接到任务后担心无法按时完成,于是一起想办法,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大家都在公园后院的年画工作室里忙碌着,宁可手被拓肿,也要顺利完成任务。

彼时,金平定除了拓片,还要刻版。他运用两合板复制了一副“武将财神”的缩小拓片版,成为当时比较有想法的一件作品。他还复刻了八幅《百寿图》中丢失的两幅线版,最终刻出来的效果跟原来的雕版基本统一,风格一致。绵竹年画艺人张先富凭自己娴熟的技艺补画了两幅稿子,最终复原了八幅完整的《百寿图》年画。

多年来,金平定创作之余一边为绵竹政协撰写《绵竹年画的传统表现技法》《学与传统,探索创新》等文史资料,一边传道授业,拜他为师的有好几位。他说:“凡是来求教的,我都毫不保留地传授技艺。”他对学生非常严苛,“练好基本功,创作是生命,多出精品力作”,这是他经常对学生讲的口头禅。在其学生中间,有的搞起年画作坊搞经营谋生,有的考上美术学院深造。

金平定退休后,仍然心系年画。2007年,绵竹在孝德年画村和德阿路两旁搞年画上墙。当时,还没有一批能够独立操作的绘画队伍,他受孝德镇政府特邀担当指导和把关任务,培训一批人员适应年画的绘制,其中有绵竹和周边几个县的绘画爱好者,也有大学美术教师。金平定实地讲解年画的特色和技法,手把手传授年画绘制方法。大家在其指导下,学会了年画绘制方法,为绵竹年画扮靓新农村贡献了力量。 

四、用作品说话的年画家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四川省政府出面推动举办年画创作班,金平定趁机学会了多种形式的木版雕刻。有些创作手法也是凭借在创作班的学习,以及在坚持画画的过程中摸索而来的。金平定喜欢用“填水脚”技法结合水墨的手法来表现,后来每张画都带有这样的创作特点,时间一长,也就自然形成了绘画风格。  

2000年,金平定的《贺卡系列》参加了全国年画展览并获奖。他借用生宣纸呈现出另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把故事串联在一起,无论是在创新性还是在艺术表现性方面,都得到了好评。金平定喜欢随意作画的感觉,能无拘无束地表达内心的想法。用画笔自由抒发情怀,很惬意也更有成就感。

金平定画过一幅木刻的《钟馗》,类似拓片,背景结合了现代画法表现大写意的国画风格。整个创作周期持续了十多天,完成之后的效果还不错,他很喜欢也舍不得卖掉,现在依旧保存完好,放在家中已有十多年。

多年来,金平定为绵竹年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创新作品:如《抗震救灾》《闹元宵》《耍龙灯》《秋趣图》《春风万里》《老鹰捉小鸡》《瑞雪兆丰年》《铁杵成针》《虎娃》《巧手》《年年有余》等原创年画数十件。

随着这些年对绵竹年画的了解,金平定觉得绵竹年画仅靠产业化发展还不够,必须坚守传统的根,这是年画发展最重要的一部分。需要好好继承,人员不用太多,但一定要认真研究;不用讲究规模,但需要用心传承。年画发展一定要与市场结合,不可单凭一腔热情。新一代的传承人需要从文化根性中挖掘传承的内在动力。金平定认为,现在绵竹年画的文创产业逐渐向市场化转型,思路是正确的,但是传承与创新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文/王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