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讲堂】侯世武:为绵竹年画奉献一生
作者:
来源:绵竹市政协文史委
日期:2024-06-11
侯世武,生于1938年12月,四川绵竹人。1979年毕业于四川美院进修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出版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委员,绵竹木版年画传承人,副研究馆员。历任绵竹县文化馆馆长兼年画社社长,县文化局副局长兼年画博物馆馆长。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侯世武一直从事绵竹年画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创新工作。侯世武的画作内容吉祥、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毕生创作年画100多件,其中《四川儿歌》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二等奖。2015年《春到鸡场》入选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举办的“看四川”民间文艺创作工程优秀作品展。100多件年画作品被多家出版社出版,12件被中国美术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博物馆收藏。先后在全国十多个城市举办绵竹年画展览,被四十多家媒体报道宣传。 在《造型艺术研究》等期刊公开发表《绵竹木版年画浅述》《绵竹年画概说》《从绵竹年画姓绵谈起》等文章。参与编撰绵竹年画画册4本。为绵竹年画发展培育了新人。从民间收回清代年画长卷《迎春图》(一级文物)、高2米多的《落地门神》、20多件年画线稿。对83个清代年画老版采取“三防”措施,翻刻100多个年画新版。 一、刻苦求学:只为毕生艺术追求 从四川省孝泉师范学校毕业后,侯世武先是在学校任教,后来又到了政府机关工作。1966年调至绵竹县文化馆后,才真正开始接触年画。来到文化馆,侯世武发现同事们都有一技之长,音乐、舞蹈、吹拉弹唱,而他却没有特长傍身。因此,他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一门艺术。也就是在这一年,侯世武对年画产生了兴趣。 1977年,四川美院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其中包括一批进修生。进修生主要是针对美术干部,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也被列入培养对象。侯世武得知此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当时的竞争比较激烈,需要通过美院考试选拔录取,从一个专区报名的三个人中选取一个人。绵阳专区除了侯世武是绵竹人外,还有两位分别来自德阳和广元。 为了争取进入四川美院,侯世武当时连续两个月没有休息,有机会就练习静物写生等。当侯世武听说要考画国画时,心里着实没底。在考前集训的半个月里,通过金平定等人的指教,侯世武的国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考试场地在成都市西城区少年宫,监考是四川美院的老师。考试要求是,画一组静物和一张国画。侯世武按照平时准备的应考方法认真地作画,结果分数比另外两位推荐人的成绩稍高一些。于是,40岁的侯世武顺利地进入四川美院基层进修班,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进修学习。 进入进修班后,侯世武也丝毫没有懈怠。在班上,他是年龄比较大的学生。为了不拖同学们的后腿,侯世武放弃休息时间,没日没夜地习画,非常刻苦。正是这份坚持,让侯世武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学到了许多“干货”,也为今后画年画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勇于创新:将艺术与生活融合 经过一年系统学习,侯世武刚一回到绵竹县文化馆就被委以“恢复绵竹年画”的重任。他一边整理资料,一边拜访民间年画艺人和绵竹的美术家,邀请他们参加绵竹年画的抢救保护工作。同时,在1979年4月开办年画创作班。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四川省文化厅支持经费,邀请省出版社和艺术馆的老师前来辅导,同时也邀请了在中央工艺美院毕业的、在省美协以及省艺术馆工作的老师们。同年7月,在德阳举行第二期培训班。侯世武的门画《连年有余》等被选为参展作品。为了扩大两期成果展的影响力,四川画报社专门开设了年画专栏。从此,绵竹年画的名气逐渐扩散出去,侯世武也慢慢地走上了年画的创作道路。 1982年,绵竹年画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中国展览公司决定将绵竹年画作为品牌推广出去,于是又一次在成都开办创作班。侯世武的《连年有余》《王昭君、蔡文姬》以及刘竹梅的《看谁最干净》等一批艺术家的新作漂洋过海,远赴英国、法国、上沃尔特(今布基纳法索)、马里、智利等国家和地区巡回展览。他们的艺术成就得到国际、国内专家的认可,国际、国内主流媒体大量报道绵竹木版年画首次批量走出国门的喜事。绵竹木版年画就在这个时代,成功跻身于全国年画四大家之列,名扬海外,其中侯世武功不可没。 侯世武认为,年画发展能一直延续到今天,主要靠创新。如果没有新作品产生,没有新鲜血液注入,也就没有生命力可言,恐怕早就消亡了。艺术要紧跟时代发展,年画就必须不断创新。要搞好创新,首先需要掌握传统技艺,这是艺术的根。1984年,侯世武同刘竹梅、金平定特地前往四川省艺术馆临摹传统老画。他们先用铅笔勾勒,做出木版线,然后着色。而且色彩需要呈现出旧画的感觉。为此,他们还专门调制颜色,通过加墨或加水调和出浓淡干湿的效果。临摹的画稿效果几乎和原稿一模一样。 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造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在传承与创新中走自己的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要争取多参加展览,用创新作品来延续绵竹年画的生命力,这不仅会提高年画的地位,还会提高艺人的艺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把年画作品变成商品,创造多样化的新型产品。 三、老树新枝:芳华绝代,清雅脱俗 侯世武有《四川儿歌》《富裕光荣,丰收有余》《和平幸福》《春到鸡场》《看外甥》《前程似锦》《四川泡菜》《年年如意,岁岁平安》《勤劳致富,百业兴旺》《鸡咯咯》《水浒人物》《川剧脸谱》《吉庆有余》《武将》等原创新年画100余件。 侯世武作品分别参加第六届、第七届全国美展和第三、五、六届全国年画展。其中,一件获二等奖。23件参加省美展,5件获奖。100多件由全国10多家出版社出版。12件被中国美术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博物馆收藏。经过侯世武和博物馆全体人员的努力,2006年,绵竹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文化部批准,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侯世武的年画作品植根于民间艺术的土壤之中,吸取其营养而不墨守成规,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巧妙地将艺术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使民间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如今,年过八旬的侯世武介绍起年画滔滔不绝,像是分享一件极幸福的事。侯世武认为,许多传统民间工艺如今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年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把其发展下去。(文/周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