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讲堂】绵竹年画《迎春图》走进央视演播大厅
作者:
来源:绵竹市政协文史委
日期:2024-06-04
2021年2月13日,农历辛丑牛年大年初二,央视一套早上八点半,国家一级文物、绵竹年画《迎春图》亮相春节特别节目《传家·古画里的年味》,在长达16分钟多的时间里,原绵竹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宁志奇向观众详细讲解了《迎春图》中的川西民俗。 “家国同心,传承文明。欢迎大家来到大型文化节目《传家》……今天我们的节目想换一种打开方式,带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古画里的年味儿,从这一幅幅古画当中,去感受代代相传、传承至今的中国最传统的年味儿……”虽然近年来在央视露脸已算不上新鲜事,但被请进北京央视演播大厅、进京录制专题节目,对绵竹年画来说是头一回。 一、《迎春图》受到央视《传家》栏目导演青睐 事情得从2021年1月开始说起。中央电视台《传家》节目导演孙锦铭,意欲邀请一位熟悉《迎春图》的绵竹本地文化人士进京,录制一档春节特别节目。宁志奇早年写过一篇文章,对《迎春图》的来历、内容、艺术价值、民俗传统进行过翔实的考析,也上过央视四套的《国宝·档案》节目介绍《迎春图》。后来,宁志奇接到了孙锦铭导演打来的电话,孙导演介绍了节目方案,询问了几个有关《迎春图》的问题,宁志奇的回答让导演确信了他就是节目组正在寻找的合适人选。 宁志奇说,孙导和团队的节目创意,是从古画中寻找传统年味。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文字资料很多,但以直观形象的绘画形式来表现的,唯有绵竹的《迎春图》。节目组另外找到一幅清代宫廷画家丁观鹏的《太平春市图》,但其内容仅为春节集市的热闹景象,而绵竹《迎春图》一套四幅,长达6米、高48厘米,由清代画家黄瑞鹄创作,有迎春、游春、打春多个场景,460多个人物,被称为四川的“清明上河图”。央视导演组对其中“打春牛”的内容尤其感兴趣,不仅因为即将迎来的是牛年春节,也与那年春节正值新冠病毒肆虐的特殊背景有关。《传家》导演组想通过古画,重温和再现传统春节的热闹喜庆,振奋精神,为国人提气,在牛年伊始讨个吉兆,《迎春图》里的丰富内容,完美契合了节目组的构想。 后来,宁志奇、绵竹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绵竹年画德阳市级非遗传承人贾君组成的绵竹年画《迎春图》赴京小组正式成立。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国家一级文物的调拨须经文化部文物局批准,央视节目组经研究后,同意携带《迎春图》的复制件即可,但前期由绵竹电视台到绵竹市博物馆,协助拍摄《迎春图》原件作为视频素材以备节目组采用。同时,宁志奇向节目组网传了多年前由专业摄影师拍摄的四张《迎春图》高清照片(每张30M左右大小)。 二、《迎春图》走进央视演播大厅 1月28日,一行三人踏上了飞往首都北京的行程,到达后入住指定宾馆——呼家楼温泉宾馆。这里离央视大楼只有几分钟步行的距离。第二天,三人得到准许进入摄影棚的吊牌。宁志奇说,一路上见到了八个摄影棚。跟随孙锦铭导演走进《古画里的年味》摄影棚时,宁志奇立即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一面近3米高、长40米的曲面超大显示屏耸立在眼前,构成了一块巨大的节目背景墙,上面展示的正是横幅长卷绵竹年画《迎春图》的高清图像。虽然宁志奇对《迎春图》已相当熟悉,几十年来近距离观赏过无数次,但还是对眼前的这一幕惊叹不已。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100多年前的这幅古画上的场景细节逼真,人物栩栩如生。 摄影棚内有四台摇臂摄像机同时拍摄,整个节目组,从导演、摄影、灯光、道具等一共是三四十个人的团队。现场的阵仗和氛围,处处彰显着一档电视节目的专业和用心。比如,节目组专门找到重庆非遗项目的一支吹打乐队,邀请他们到现场录制,穿着打扮、乐器配置完全依照《迎春图》中的乐队而来,瓜皮帽、明代服饰。乐队一出场,女主持人嘉宁说:“就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再比如,为了再现画中的“打春”习俗,节目组事先制作了一头真牛大小的“金牛”道具,披挂红绸出场,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打春牛”的传统。 在本次节目中亮相的嘉宾,除了宁志奇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育成老师。王育成是古字画鉴赏专家,长期担任央视《鉴宝》节目的嘉宾,他也是中国女排功勋人物郎平的丈夫。 三、《迎春图》得到古字画鉴赏专家王育成肯定 在节目中,王育成对《迎春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其在内容上填补了国内绘画史的空白,并与宁志奇一起对《迎春图》进行了解读。这里节选几段。 宁(志奇):这是一个春牌,用柳枝做成,代表春天到了,人们浩浩荡荡地去城东打春。前面的两个春官,是民间人士穿上了明代的服装扮演,骑在两头牛上。 王(育成):这两头牛,都是黑色的,角比较大而且比较尖,这是水牛的特点,所以这是两头南方的水牛。 王(育成):这是高桩平台,像这种抬阁戏,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是非常流行的。现在也有,比如广东抬阁,但是这幅绵竹的抬阁,它把川戏通过图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宁(志奇):这是四川的堆堆花生、剔甘蔗,都是四川过年的时候非常流行的。 节目最后,民俗专家刘惠民老师登场,回溯了打春牛在农耕社会的悠久历史。立春之日“打春牛”,不仅仅是在春耕时节到来前唤醒牛,也是在鞭策人,不误农时,不误生产。随着嘉宾和主持人依次鞭打春牛,节目气氛被推向高潮。72岁的宁志奇是现场年纪最大者,幸运地成为打第一鞭的人。“一打国泰民安,二打风调雨顺,三打三羊开泰……” 四、《迎春图》通过央视走进千家万户 十来天后,这期节目于牛年正月初二上午在央视一套如期播出。头一天,孙锦铭导演在自己的朋友圈作了节目预告,他写道:“‘金牛哞哞岁春至,年味浓浓古画来。’画家用灵动的色块和流转的线条在记录年节习俗的同时,也使节日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100多年前的国宝级文物绵竹年画《迎春图》,在专家们的详细解读下为亿万观众所了解,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是从农耕文明社会走来的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无论时代如何变幻,传统年味仍将代代相传。 《迎春图》走进央视演播大厅,不仅是绵竹年画的高光时刻,对宁志奇个人而言,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宁志奇1980年进入绵竹文化馆,1983年担任文管所所长,2008年退休后为保护和传承绵竹历史文化辛勤耕耘数十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为绵竹年画做了大量工作,譬如资料收集整理、研究考证等等。199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绵竹年画》是有关绵竹年画的第一本专著,编者包括高文、侯世武、宁志奇三人,该书为后续的绵竹年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011年12月,《中国绵竹年画研究》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宁志奇担任主编,书中的文章后来被相关学术论文广泛引用。(文/刘春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