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讲堂】千载百花烂漫
作者:
来源:绵竹市政协文史委
日期:2024-05-21
——绵竹年画博物馆发展历程 1962年夏,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决定成立绵竹木版年画社,后在“文革”期间被撤销。1980年6月,绵竹木版年画社得以恢复,并先后成立了绵竹木版年画研究会、绵竹年画博物馆。从绵竹年画社到绵竹年画博物馆,历经了31年的时间,这段困难与希望并存的历史,饱含着文艺工作者对年画事业的热爱。 一、绵竹年画社初创时期 1960年春,四川省文化局批示了抢救绵竹年画艺术遗产的方案,拨专款给省群众艺术馆,派省群众艺术馆的史维安和省美术家协会画家傅文淑赴绵竹县开展工作。县文化馆馆长黄宗厚、干事周后清等同志积极配合,年画彩绘师马宗义、姚春云、何青山、陈兴才和画师王天保、张学源、张先富等深入城乡调查搜集,较有系统地发掘、收购了一批绵竹年画的实物资料。其中,主要有明清时期的二十多件(套)门神年画手稿(一百多幅)、木刻版(拓片版在内共计118张)和一百多千克的彩绘成品等,这批珍贵的绵竹年画实物由绵竹县文化馆和省群众艺术馆保存。早期工作还拜访了熟知年画掌故的长者,查阅了文献,考证了绵竹年画的历史沿革和技艺体系,收集了文字资料。此次抢救保护的成果,为绵竹木版年画社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绵竹年画,1962年夏,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决定成立绵竹木版年画社,由绵竹县手工业管理局进行管理,张显祥任社主任;绵竹县文化馆为业务管理,领导是黄宗厚馆长,并指派在馆干部、四川美术学院木刻版画系本科毕业生申业华驻社,社址在苏兴街大树巷1号院内。绵竹木版年画社由政府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民间年画艺人,复制经典年画,制作了一大批年画纸品,并创作新年画。《劳动模范、战斗英雄》《勤俭持家、节约光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即是当时的代表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展览。 1963年春,郭沫若同志参观绵竹年画等民间美术作品在北京的展览后,即兴题诗:“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门神皮影多好看,回忆幼时过年。无怪产生扬马,后来又有子瞻。工人手艺不平凡,千载百花烂漫。” 绵竹年画社的成立,标志着绵竹年画复兴的开始,但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期间,绵竹年画历经一场浩劫。绵竹传统类年画纸品被用作造纸原料。文化馆珍藏的年画木版被工人劈做柴块,烧来取暖。幸好被黄宗厚和侯世武馆长及时制止,但仍烧毁木版二十多张。绵竹木版年画社只能解散,人员转业。 二、绵竹年画社的恢复 1979年3月,绵竹县革委宣传部、文教局决定抢救恢复绵竹年画。1980年5月,经绵阳地委有关部门批准,决定成立“绵竹年画研究会”。同时,决定恢复绵竹木版年画社。 1980年6月,绵竹县革命委员会印发《关于恢复绵竹木版年画社和成立绵竹木版年画研究会的通知》,同意恢复“木版年画社”。文化馆馆长侯世武任年画社社长,其机构仍属集体所有制,隶属文教局领导。同时成立“绵竹木版年画研究会”。为解决人员问题,从东汽厂调刘竹梅,从教育系统调金平定,从县木偶剧团调李世康、蒋兴康、唐春到年画社工作。 1980年11月,四川省出版事业管理局下发文件指出,“为扶持绵竹年画发展和提高,可以有组织、有选择地印刷一部分品种,并限于在本地出售”。1981年4月,四川省委宣传部下发文件,同意绵竹木版年画销售范围扩大到历史上畅销的地方。 有了政策的支持,年画社组织了32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为年画社加工门画10万余幅,春节前在云南和省内部分地方试销,并在县城西街开设“绵竹画店”,以展销绵竹年画为主,扩大绵竹年画影响和增加收入。县政府批示,由公园借原农展馆房子一幢给年画社使用,并开辟了简易的裱画室、拓片室、画室等。 在这十年中,绵竹年画艺人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年画培训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积极投入到新年画的创作中,多幅新年画作品入选全国年画展、全国美展等专业展览,被几十家媒体争相报道。绵竹年画不仅在国内的各种展事中大放异彩,并赴美国、法国、日本、上沃尔特(今布基纳法索)、马里、智利等十几个国家参加专题展览。《绵竹年画史料溯记》《绵竹年画简史》《绵竹年画》等多篇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大大地提升了绵竹年画的知名度。 三、绵竹年画博物馆的建立 1991年8月,绵竹县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绵竹年画博物馆。1993年9月23日,经省政府同意,建立“绵竹年画博物馆”,与年画社两个牌子,一套人马。1994年4月23日,博物馆正式在西南镇安国村破土动工。经过两年的修建,绵竹年画博物馆于1996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博物馆共投资500万元,占地7.8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有文物库房、年画展厅、精品展厅、年画生产作坊、销售大厅等。正式职工13人,其中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退休5人,人员所需经费均纳入地方财政文物事业费预算管理。 这是一所集展览、宣传、收藏、陈列、整理、保护、传承、创作、研究为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是我国最专业的年画博物馆,也是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常年开设年画技艺传承培训班,充实年画传承队伍;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年画进校园活动”,走进大、中、小学,与多个院校签订馆校共建协议,每年免费接待游客六万余人。2002年,参与举办首届“中国·绵竹年画节”,此后“绵竹年画节”成为绵竹人每年必过的节日。2006年,绵竹木版年画成功申报并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年画博物馆成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同年,在国家博物馆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07年2月,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了四枚绵竹年画邮票。 四、地震后的绵竹年画博物馆 2008年,绵竹遭遇了“5·12”特大地震,绵竹年画博物馆干部职工第一时间对受损的年画资料、设备、设施进行抢救和保护,对绵竹年画传承人进行查看和寻找。幸运的是,绵竹年画传承人无一伤亡,年画的珍贵资料未受到损坏,只是博物馆综合楼体近3800平方米遭严重破坏,直接损失达912万元,已无法再使用。在江苏省南通市全力援建下,在叶毓中、艾轩等几十位爱心画家的捐赠下,绵竹年画博物馆新馆于201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绵竹年画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3727.3平方米,功能齐全,有文物库房、传统年画展厅、爱心画家捐助作品展示厅、学术报告厅、传习培训厅、游客接待中心、办公区等。馆内设施齐全,收藏了大量古代民间年画和新年画。藏品中有中国最大的挤粉门神,最大的手绘门票,独一无二的双面年画拓片版和填水脚年画等。 自1993年以来,绵竹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绵竹年画顺利走进上海世博会;2011年11月,绵竹年画社被文化部授牌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4年,被四川省文化厅授牌为“四川省绵竹木版年画传习基地”;2015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廉政年画创作基地”;2020年,《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颁布,这是全国首部关于年画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绵竹年画博物馆新馆建立以来,已创作新年画五百余件,参加了省以上美展和赴国外展览,五十余件作品获奖,三百八十余件作品在省以上和国外报刊发表,年画作品分别由上海图书馆、中国美术馆、法国东方艺术馆等著名的专业机构收藏。非遗传承人撰写年画论文八十多篇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中央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对绵竹年画进行了专题报道,各级报刊也作了广泛宣传,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绵竹年画》画册,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绵竹年画精品集》,珠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绵竹木版年画集》,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绵竹卷》。(文/李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