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讲堂】从剑南烧春到剑南春
作者:     来源:绵竹市政协文史委     日期:2024-04-16    

一、大唐御酒,开瓮香满城 

大唐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为节制天下兵马,废州、郡制,将天下划为十道,其中就有剑南道,包括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和云南以东及贵州北部部分地区。绵竹隶属剑南道管辖,所以绵竹之酒在当时称为剑南烧春。烧即烧酒,古代对高度蒸馏酒的统称,春即为美酒之意。  

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里提到各地形成的特色酒时称:“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剑南之烧春。”据黄葆真《事类统编》载:“为春生,《德宗本纪》剑南贡生春酒。”剑南烧春作为宫廷御酒被记载于《旧唐书·德宗本纪》中。到了公元779年,德宗皇帝李适还因四川受灾,召见群臣商议,免除了绵竹每年上贡的十斛(大约1500斤)剑南烧春。相传,唐代诗仙李白游历绵竹时因为囊中羞涩“解貂赎酒”,留下了“解貂赎酒,价重洛阳”的佳话。  

据《宋史·食货志》载,“(绍兴)十七年,省四川清酒务监官,成都府二员,兴元遂宁府……汉州绵竹各一员”《宋史》中的这段记载,说明绵竹是产酒大县,因而有酒务监官,而且不止一名。酒务监官乃核实酒产量、负责税收的官员。若非当时绵竹的酒产量之大,名气之大,朝廷又怎会派驻税收人员?当时绵竹所产之酒又称蜜酒,东坡先生被贬湖北黄州时,其世交绵竹武都山道士杨世昌曾携此酒不远千里去看望他。东坡先生饮后有诗句为赞:“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泄银瓶不须拨。”

据《宋会要》记载:南宋初年,绵竹人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素知赵开(今四川遂宁人,元符三年进士)熟悉四川情况,善于理财,即承制以赵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一总领四川财赋。在张浚的支持下,赵开于建炎三年(1129年)实施“隔槽酒法”,即“听酿户各以米赴官自酿。凡一石米输钱三千,并头子杂用等二十二。其酿之多寡,惟钱是视,不限数也。”鼓励民间酿酒纳税,次年便使四川酒税由过去的140万缗(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猛增至690万缗。绵竹作为产酒大县,其所缴税收为抗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清代康熙年间是绵竹白酒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在原有白酒的传统工艺上,通过对曲药、蒸馏方法的改革,酿制出的绵竹大曲又称“清露大曲”。据《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大曲酒,邑特产。味醇香,色洁白,状若清露。”清代著名文史大家李调元在《函海》一书中载,“绵竹清露大曲酒是也,夏消暑,冬御寒,能止呕泻,除湿及山岚瘴气”,称“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清末,绵竹规模较大的大曲作坊已增加到18家。在白酒产业的带动下,绵竹对外商贸更为活跃,出现了“山程水陆货争呼,坐贾行商日夜图”的繁荣景象。  

宣统二年(1910年),绵竹县令胡开云向四川财政总局报告中称:“县属向产大曲酒,为川省之最。上年有规费,数不为多,自三十年开办酒税以来,业已全数豁免……”酒税的免除刺激了绵竹酒坊数量的迅速增加。酿造商集中于城西片区,包括著名的朱天益、协和泰等商号。各作坊大曲酒都深受大众欢迎,对外一概称作“绵竹大曲”。  

1922年,绵竹大曲获四川省劝业会一等奖。1928年,再度获四川省国货展览会奖章、奖状。1929年,“乾元泰”“大道生”“瑞昌新”“义全和”等12家大曲酒作坊的产品,又获四川省优秀酒类奖。1932年,四川省举办第一次名产品展览会,绵竹有多种产品送展,其中“恒丰泰”酿造的绵竹大曲酒首次被批准使用注册商标。40年代,绵竹共有大小酒坊两百余家,产酒200万公斤。享有盛誉的大曲烧坊有“朱天益”“乾元泰”“大道生”“瑞昌新”“义全和”“恒丰泰”“天成祥”等38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绵竹大曲的生产十分关心。1951年5月,绵竹县人民政府着手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拨出谷子30担,委派干部,在原“朱杨白赵”四家老窖作坊的地方,建起了“地方国营绵竹酒厂”,这就是剑南春酒厂的前身。酒厂以绵竹大曲酒第八代传人江德荣等21名技术工人为班底,加上其他普通酿酒工人共106人,在首任厂长王彪的带领下,开始了绵竹酒业的复兴。 

三、庞石帚:剑南春的命名者 

1958年3月,厂里把有经验的技术骨干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实验小组,为进一步提升绵竹大曲的口味进行攻关。他们根据“红粮酿酒香”“玉米酿酒甜”“大米酿酒净”“糯米酿酒醇”“小麦酿酒冽”的特点,认识到“不同酿酒原料决定不同酒体风味的规律”,进行反复实验,对比研究。由于实验小组的技术骨干都来自联营前的不同烧坊,各有自己祖传的秘方窍门,通过在一起相互交流,互通有无,终于摸索出红粮、大米、糯米、小麦、玉米这五种粮食最合理的搭配比例。再通过一系列工艺上的改良,酿出的酒清澈透明,香味浓郁,入口醇厚,酒体丰满,清冽净爽,余味悠长,品质超越了之前的绵竹大曲,被暂命名为“混料轩”。

时任绵竹县酒厂厂长的郑洪粹对“混料轩”的品质很满意,却对名字颇不满意,希望重新给其取个好名字,便于开拓市场。几位厂领导冥思苦想却无结果,郑洪粹突然灵光一现:“成都不是有个文化名人庞石帚吗?要是能把他请来,取名这事就解决了。”郑洪粹遂提出请庞石帚来为混料轩改名,还说“庞石帚是大名士,文化人,我必须以绵竹县酒厂厂长的身份亲自去请他来绵竹,以示我们的诚意。”此提议得到了其他几位厂领导的一致赞同。  

庞石帚(1895-1964年),成都人,祖籍重庆,通儒博学,善诗文,蜀中儒家的代表人物,蜀中五老七贤之一,川大著名教授。当时有“蜀地文风盛汉时”之赞,这与庞石帚等大学士的文化承传有密切的关系。  

1958年8月的一天,郑洪粹来成都找到63岁的庞石帚说明来意。庞欣然同意,当即随郑洪粹前往绵竹。两人到达绵竹县酒厂时已是晚上七点,酒厂食堂里已备下一桌酒菜,几位厂领导和技术骨干陪着庞石帚分宾主坐下。  

郑洪粹拿出一瓶混料轩,一边介绍这是酒厂的新产品,一边打开瓶盖,恭敬地给庞石帚斟上一杯,请其品尝。庞石帚端着酒杯深深一嗅,随即就说比以前的绵竹大曲更好。庞石帚也不客气,迫不及待地端起酒杯,仰脖一饮而尽。大家也纷纷端起酒杯干了面前的酒。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却见庞石帚捋髯长叹道,可惜啊,可惜!如此美酒,竟被混料轩这俗名蒙蔽了。郑洪粹赶紧接过庞石帚的话头,请其为这款酒改名字。庞石帚点头应允。他饮尽杯中之酒,在大家的簇拥下来到旁边的一张桌子前。桌上早已摆上笔墨纸砚。庞石帚略一沉思,拿起毛笔,饱蘸浓墨,落笔如飞,须臾之间,“剑南春”三个大字跃然纸上 。

“剑南者,剑门关之南也。春者,一年四季之所在,草木萌发,万物复苏之时节也。故古人以春代称酒,寓意酒之美也。剑南烧春,唐时已名满天下,为宫廷御酒。命名为剑南春,寓意剑门雄关之南,有美酒如春之景也!”庞石帚放下笔,笑着说。“剑南春”三字典雅而含蓄,众人纷纷赞许。   

四、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979年9月10日,剑南春在国家轻工业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名酒”。1999年1月,剑南春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作为中国八大名酒、川酒六朵金花之一,剑南春与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并称为茅五剑,是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也是质检总局认定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剑南春传统酿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剑南春集团旗下白酒主要有剑南春系列、东方红系列和绵竹大曲系列等品牌白酒。其中,剑南春系列产品有:水晶剑南春、珍藏级剑南春、剑南春·老酒、剑南春·经典版、皇家剑南春。剑南春系列文创产品有:剑南春·南极之心、剑南春·青铜纪、剑南春·青铜纪(面具版)、剑南春·曼城冠军纪念酒。2017年以来,剑南春每年的营收以跨越式的步伐不断创下新高,旗下核心产品水晶剑南春销售突破百亿元,与飞天茅台酒、第八代五粮液共同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百亿单品俱乐部的前三名。(文/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