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讲堂】浑然天成 历久弥香
作者:     来源:绵竹市政协文史委     日期:2024-03-12    

——话说天益老号 

天益老号酿酒作坊位于绵竹市剑南街道棋盘街33号。临街是青瓦黑漆龙门,两侧门框有联:“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水游鱼得味成龙”。进门是三十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左面是山墙,正面和左右槽房,均为抬梁式木结构建筑。正面槽房地面是一溜酿酒发酵用的老窖池,右面是烤酒的地方。

作为剑南春传统酿酒技法的核心区域,天益老号对剑南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5年4月17日,剑南春酒坊遗址(包括天益老号酿酒作坊)入选中国考古界权威的评选活动“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5月25日,清代剑南春酒坊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一、资深酒客口中的“天益老号” 

众所周知,绵竹剑南春是中国名酒,是川酒五朵金花之一。但也许只有部分人知道剑南春名酒的前身是“绵竹大曲”,而知道绵竹众多酒坊中最著名的“天益老号酒坊”者或许就更少了。

据德阳文博界前辈刘期文先生介绍,有一次,少年刘期文跟德阳一个酒贩林茂生到绵竹买酒。林老板告诉他,酒乡绵竹被外地人称为酒窝子。当时绵竹西门棋盘街的天益老号、杨继宾的太平春、王诗舫的裕川通和詹洪兴、杨恒顺等大曲作坊,都是已传了几代人的老酒坊,在川西坝子闻名遐迩,其中最好的酒坊是天益老号。 

二、天益老号的前世今生 

“天益老号”之前世,即绵竹当地酿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宋时期。据《宋史·食货志》载:“绍兴十七年,省四川清酒务监官,成都府二员,兴元遂宁府、汉、绵、邛、蜀、彭、简、果州、富顺监并汉州绵竹县各一员。”清酒务监官,即官监酒务,“省”即减少,可见绵竹的酒官不止一名。《绵竹县志(民国八年)》有南宋郫邑进士杨祖职“监平泉、绵竹、彭山酒税丞”的记载。酒税丞为监酒税官的省称。宋代绵竹县设酒务监官,表明当时绵竹已是重要的产酒地。

至1941年,全县酿酒作坊多达二百余家,其中大曲烧坊38家,拥有老窖200多个,年产量达到350吨,酒产量列居巴蜀之首。绵竹大曲无论是产品质量、生产数量都名列全川之最。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初版《四川经济志》载:“四川大曲酒,首推绵竹。”

天益老号酒坊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彼时湖广填四川,来自陕西三原县的烤酒匠朱煜见绵竹水好,又出稻米、玉米、糯米、小麦等粮食,西山还有煤炭,遂举家前来绵竹定居并开办朱氏酒坊酿酒为业,同时,带来了陕西的踩曲法。从此,绵竹酒的酒体中就融入了北方酒曲的因素,从而丰富了绵竹酒的酿造工艺。与之同时期的还有杨映和,经过长期实践固定了五粮的配比,为稳定酒的质量和口味,首创勾兑技术,为绵竹大曲称雄四川立下汗马功劳。

光绪年间,朱氏酿酒作坊传至后人朱天益手中,他将祖传酿酒作坊改称为“天益老号”,当时酿出的大曲被称为“神仙酒”,绵竹酿酒业更加蒸蒸日上。1922年,朱天益的“绵竹大曲”获得四川省第七次劝业酒会一等奖。1928年又获得四川省国货展览会奖章。为何天益老号生产的绵竹大曲酒能连获殊荣?源于其从康熙初年始创的11口历经三百多年的大曲老窖池从未中断过生产。

天益老号酒坊一直保留清代建筑格局,可以称得上四川省保存最完整,并至今仍持续酿酒的老作坊。因此该作坊先后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食品文化遗产。

1951年5月绵竹成立“地方国营绵竹酒厂(剑南春酒厂的前身)”时,天益老号与其他十余家烧坊全部纳入绵竹酒厂。时光飞逝,绵竹白酒酿造业突飞猛进,早已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之一。天益老号酒坊现为剑南春酒厂一区传统酿酒车间。至今这里尚有清代酿酒用的水井一处,明代水缸一个,清代大曲坊木质吊牌一件,木匾两件,以及传统的酒甑、云盘、鸡公车、晒笆、黄桶等大量传统生产工具。天益老号依然传承古老的“泥窖固态纯粮发酵”传统酿造技艺,生产剑南春调味酒,被称为酿酒史上的“活文物”。 

三、天益老号酒坊遗址的考古发掘 

2001年,剑南春集团公司决定将位于棋盘街的传统酿酒作坊区域作一次全面改造,即按照历史原貌恢复明清时期酒坊格局。棋盘街是明清时期绵竹最集中的酿酒作坊区,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共有曲酒作坊20余个,集中在此生产“绵竹大曲”等曲酒,“天益老号”是其中之一。

200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天益老号”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深入发掘剑南春的古酒文化内涵,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天益老号”文物遗存,剑南春集团先期对以“天益老号”为中心的棋盘街两侧约13000平方米的民居进行了拆迁,拟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展示部分老作坊,同时对天益老号进行修复、保护。经四川省文物局批准,2003年4至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以“天益老号”为中心的拆迁区内进行了清理和考古勘探,在“天益老号”酒坊西南侧发掘300平方米。2004年8月至11月,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掘区位于天益老号酒坊西南侧,与2003年发掘区相连。

参加发掘人员包括陈德安、刘章泽、郭富、曾俊、焦中义、罗泽云、宁志奇、蒋鲲等12人。此外,还有负责修复、绘图、拓片、摄影的人员。发掘结束以后,由陈德安、曾俊、刘章泽执笔,形成了《四川省绵竹剑南春酒坊遗址群发掘简报》,刊载于《四川文物》2004年增刊。后又以《2004年绵竹剑南春酒坊遗址发掘简报》为名,刊载于《四川文物》2007年第2期。

由发掘简报的结语可见,剑南春酿酒作坊遗址(含天益老号)是由茶盘街、棋盘街两侧的多个清代作坊构成的“前店后坊”式格局的酒坊遗址,分布面积约十二万平方米。其分布面积大,作坊多,保存较好,全国罕见。在已发掘出的遗迹中,不仅有反映酿酒工艺全过程的生产设施,如水井、酒窖、炉灶、晾堂、水沟、盛酒坑、池子、粮仓(制曲晾房)等遗迹,还有房屋建筑基址以及大量瓷质酒具。同一遗址大曲窖、小曲窖均有发现,不同窖池生产着不同品种的酒类。该遗址的考古发现,是继全兴水井坊和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之后,国内又一次近代城市工业考古工作。发掘成果不仅丰富了我国城市工业考古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名优白酒“剑南春”的酿造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四、匠心独运,惊艳群芳 

2004年底,由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在北京开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剑南春酒坊遗址项目上报,同全国21个候选项目展开激烈角逐。2005年4月17日,剑南春酒坊遗址入选“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今,这个权威认证还展陈在绵竹剑南春酒史博物馆中,上面写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特此发证。”落款是国家文物局等三家单位,印章是国家文物局。

专家指出,剑南春酒坊遗址主要体现了两个重要特色:一是它展现了传统酿酒工艺的一个完整流程;二是遗址整条街“前店后厂”的格局,全面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绵竹这样一个颇具特色的手工业城市的经济状况,这在以政治中心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城市里是很罕见的。

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工业遗产记录了工业发展的重要信息,见证了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019年,剑南春“天益老号酿酒工业遗址”成功入选四川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录。

2023年6月酒博会期间,剑南春酒坊遗址博物馆正式在剑南老街亮相。博物馆和天益老号一起,对于我们了解剑南春的历史文化有莫大裨益。(文/宁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