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绵竹·旧光阴】中国针灸医学校迁建绵竹
作者:     来源:绵竹市档案馆     日期:2022-07-28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是以针刺艾灸的方法来防治疾病。针灸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其理论体系、治疗方法逐步完备。进入民国时期,为传承弘扬针灸学术,针灸界医学同仁在整理历代针灸医学典籍,出版各种著作外,还在各地兴办针灸学校。抗战时期的绵竹也有一所由外地迁入的针灸学校,它就是中国针灸医学校。

迁入

抗战开始后,在日寇的蹂躏下,全国军民同胞伤亡惨重,对医疗的需求也日趋增加,然而在战火纷飞之际,交通断绝,药材及医疗器械等严重匮乏。针灸治疗因其方法简便,不需过多药材的这一优势在抗战时期得到突显。在大后方各地,兴办了多所针灸学校,中国针灸医学校就是其中之一。该校校址先后位于在成都及灌县(今都江堰)两地。在灌县办学期间,校址偏僻,时常受到匪人骚扰,安全堪虞。故学校有搬迁之意,经学校负责人等寻访,最终选择当时“四境清平、风气淳朴、交通便利、生活低廉”的绵竹为新校址。1939年11月,中国针灸医学校正式迁入绵竹北门外华严寺校址(原东北乡政府所在地)。当月针灸医学校正式函请绵竹县政府对学校办学予以保护,并着手进行招生工作。

招生

针灸医学校招生信息除依靠口耳传递外,主要就是张贴招生广告。1939年11月和1940年2月,针灸医学校致函绵竹县政府,并附送招生简章,请求广为张贴宣传,经县政府准许后,由教育科将招生简章分发各区予以办理。中国针灸医学校招生简章中涉及办学宗旨、学校组织、入学资格、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等方面信息,内容丰富。在其入学资格一项中要求报名者“以中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年龄在二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身体健全无嗜好者为合格。”这些要求让生源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教学

针灸医学校的教学内容分为针灸医学和伤科救护两部分,针灸医学注重对传统医学理论的传授,包括经穴学、针灸法、推拿法等科目。受西医影响在伤科救护中又开设有解剖学、西医外科学等科目。为适应抗战救护的需要,学科设置中添加了看护学、军事学、防毒、红十字法令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具有了鲜明的抗战时期的特征。

再迁

1940年前后日机频繁侵入县域上空,为避免空袭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县城内各机关等均向城外疏散,华严寺也被选作疏散地点之一,此时的华严寺内,除常住的僧侣外,还有于8月搬迁至寺内办公的县司法处及部分群众。古寺内人员众多,喧闹不堪,9月,针灸医学校以“骚扰不宁,妨害医学”为由致函绵竹县政府,申请“迁移安静地址”“南外关岳庙后殿空屋(原大南路面粉厂)”为新校址。然而,经县府查明关岳庙后殿空屋系国民兵团壮丁训练中队新建营房,队员即将入住训练。故此,针灸医学校迁校之举只有作罢,继续在华严寺办学。

抗战时期大后方针灸医学校的建立,让战火中针灸医学得以有序传承。针灸医学的教育模式也由传统的师徒相授逐步变化为学校教育。中国针灸医学校在绵竹办学期间,为绵竹培养了一批医学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医学事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