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赵家嘴
作者:李忠明/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7-18    

在绵竹版图上,在石亭江与射水河的交汇处,有一片半岛状地形,犹如鸟嘴。它就是绵竹版图的最南端。古时此处赵姓人家居多,故名赵家嘴。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里是绵竹到广汉,成都的最主要的官道渡口。

  赵家嘴有一处古迹,就是这里曾经有一座石亭寺和旁边的蚕女墓。是咋个回事喃?还有让我们先读一下那本由干宝写的《搜神记》里面是咋个说的吧:“黄帝高辛时,蜀无君长。有人为邻境所掠,其妻誓曰,能还吾夫,即妻以女。其家马绝绊而去,数日驮其夫归。马见女则嘶鸣。妻比以誓告夫,夫怒。杀马而曝其皮。女过于侧,皮卷女飞去。异日得皮于树上,女化为蚕。故后世养蚕者供马头娘。”

  蚕女的旁边,有一座石亭寺。因为这石亭寺,人们便把门前的那条大河叫做石亭江。还是让我们进入了那个悠远的时光遂道,来到当年的石亭江边吧。

  一条两丈余宽的官道路从成都方向伸延而来,这里是观鱼渡口。平坦的沙路直达渡船的位置,两河交汇,流水回徊。渡公把竹篙的铁头稳稳的插在河底的砾砂里。成都方向过来的游客争相跳下船来。路边贩卖石亭江河一带特产的小生意人纷纷推销着自己的产品:“地瓜!”“红甘蔗!”“生花生,脆花生!”“油糕馓子豌豆饼白麻糖!”“凉粉!”……

  河滩上芭茅白花连天,水边麻柳树枝头果穗低垂,青草戏鱼。这头渡船上又挤满了乘客,开始向对岸划去。一顶官轿在一群人的簇拥下顺着官道向观鱼镇署方向而去。河岸上一座小小的院落,前方矗立着三座高高的烽火台,院落中央一面黄色的狼牙旗随风飘舞,上书“观鱼塘”三个大字。烟墩两旁门口一名塘兵慵懒地站在那里,目光散漫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旅商客。院落以北不远处是一座寺庙,已经些许斑驳的三门上嵌着一面石牌匾,上书“石亭寺”三个秦书,尽显几分沧桑。庙宇大门面东,一条宽约丈许的沙路直通射水河边,那里河边有一片桤木林,林间地势平坦,白沙铺地,是一处绝佳的纳凉垂钓之处。寺庙前左端有一座凉亭,基础由几块硕大的石头构成,石上再用相宜的石头用石灰浆浆合铺设平台而建亭,四级台阶也是由石头砌成,四柱也是由石柱构架。亭匾上书“石亭”二篆。亭后庙左,一座古墓座落,石鼋上负一通斑驳的石碑,上刻“蚕女之墓”。

  此时,一位头戴瓜皮小帽年约五十的读书人在一位白面青年的陪同下,来到庙前轻叩山门,一位僧人应声而出:“阿弥陀佛!”

  “叨扰师傅,在下乃黄廷桂,由成都而来,特来拜访寺主,还望通达。”

  “施主稍候。”

  不一会,一位白须老僧身披袈裟扶杖而出,对着读书人施礼:“不知总督大人光临,还望宽宥!”

  献茶毕,读书人道:“久闻此处古迹如雷贯耳,还望大师赐教蚕女与石亭之来由及驿途风俗。”

  “阿弥陀佛,请大人随老僧移步。”

  老僧领着黄廷桂来到石亭前,“此亭因全石而构,名为石亭,成立久远,本庙也因此亭而名石亭寺,此水亦因此亭而名石亭江。此亭何来,据老僧屡访乡老,其始就由此墓。墓主蚕女,传为黄帝时人,此女娴美善良,善养蚕,每年养蚕皆获大利。更令人嘉许的是此女从不吝将自己养蚕之技传于乡邻。一方因之而富裕。此女喜白马,尝家饲白马一匹,常以白马劳作负运。其家原居石亭江对岸,传闻河对岸蚕姑庙即其家旧址。一日,蚕姑骑白马到赵家嘴一带家蚕农家治蚕病,返回时因石亭江突发大水连人带马而溺亡。乡人寻获其人及马之遗体,为感其无私,葬女于此,并建石亭永志纪念。白马也葬于射水河河岸建白马庙以纪念之。河对岸蚕姑老宅已为后人建成蚕姑庙,且仍有一亭,有一绝对上联镌于其亭柱上曰‘风动碑摇金铃响’。此庙所在蚕也是川西最大的蚕种市场之一,每年清明节前来购种之众不下百千矣。说也奇了,此处购回蚕种格外好养,几不罹害蚕病。”老僧边走边介绍,不觉来到了蚕女墓前:“此即蚕女之墓葬也。”

  黄大人轻抚其碑,后退三步,对着石碑深深一揖:“民若皆能如此女,世间何愁不尧舜也!”

  老僧微颔:“大人所言极是,我佛教诲,莫不如是。”

  就在两人畅谈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从绵竹县城通往观鱼的官道路上,一行人马正飞鞭赶来,他们在妙厢院铺递处下马,这里是绵竹境内铺递兵塘合一的地方,一大片每根合抱的大柏树林夹道而生,东边树林界处一条溪水清澈见底,使这里显得格处清凉。一行人下马接过塘兵早已准备好的泉水喝了一口,沿着官道继续经俞家寨子顺着射水河向两河口渡驰去。渡口艄公一番忙碌,一行人如着火般过了射水河上的七道拱桥,顺着河沿进街路扑进了观鱼。

  观鱼场镇以北,清清的十亩官办鱼塘荷花犹开,肥美的鲤鱼不时跳出水面。这时突然躁动起来,网罾齐发,鹤飞鱼跳……。

  不觉时间已近午时,当黄总督与老僧及随行一僧一仆共四人步出园林,回到寺门之际,总督大人不觉微微一怔,寺院前面的场地上已经站满了鸡、彪、海马与练雀补子,众人神色紧张,一见到黄廷桂,连忙上前施礼:“属下人等拜见总督大人!”

  黄廷桂苦笑着对禅师说:“本欲叨讨一顿素食,看来又不行了。在下只好告辞。多谢大师赐教!”

  “无妨,观鱼塘是名符其实的观鱼塘,那里可有官塘十亩,流水养鱼,其味鲜美。大人不妨前往一品,也是雅事一桩”。

  众官吏中一人上前:“大人,下官绵竹县令陈仲景恭迎大人,下官已经派人为大人准备好了观鱼地方马尾,射水,石亭三河各色特鱼产便席。请大人移步观鱼稍作休息。

  观鱼场两丈宽的街道格外热闹,不啻都市繁华地带。总督大人早已下轿步行进街。他不想闹出大动静来。圣上下旨修《大清一统志》,要修国志,各省道首先得拿出各省通志。他此行的目标,是对绵竹县官呈报上来的《绵竹县志》中的一些他打算纳入《四川通志》的内容进行核实。

  “请问陈大人,观鱼场地处绵竹边远,何以如此繁华?”黄总督有几分不解。

  “大人有所不知,观鱼虽地处绵竹最南,但乃是通达汉州,成都最近之官道。因此从县城兵塘本塘以南,设有妙厢塘,观鱼塘,达石亭江对岸的金轮塘,直达成都。以保官道不为匪类滋扰。此官道也是朝廷邮递要道。从此观鱼铺向南,是金轮铺,向北是妙厢院铺,苏兴街铺,什地铺,略坪铺,罗江铺,金山铺直至京城。观鱼镇一镇控三江,塘,铺,关镇齐备。三大渡口齐汇,乃东下北上水路货运必经之要冲,焉能不繁华!当年献贼屠川并与朝廷对峙,曾置一寨,现名‘俞家寨’。就是企图扼控观鱼要冲,进可增兵绵江前线与我朝保宁临时省府官兵对峙,败可溃逃成都。大人稍后必经此处,可下轿一观,那里现住入川移民五十余户,俨然小市。”

  随着陈县令的介绍,一行人不觉已经来到镇署内院,署后观鱼寺传来几声钟鸣。一阵鱼肉香味扑鼻而来。迎送官员的专用食堂内,早已虚席以待了。

  ……

  如今观鱼古渡口现在已经变成了采砂场,蚕女墓也不知所终,石亭寺故址也被一家水泥制品厂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