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绵竹·旧光阴】弦歌不绝:民国时期绵竹的校歌校训
作者:李锐智
来源:绵竹市档案馆
日期:2022-07-14
校歌校训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风格,对内可以激励自我,对外可以展现风貌。清末,废科举办新学,传统书院改办为新式学堂,学堂乐歌随之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一校专有的校歌。伴随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现代意义上的校训也开始出现,校训蕴涵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格言、箴言和座右铭,体现了办学者的理想追求。 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全国公私立各级学校制定校训及校歌,并将办理情形及各校校训校歌呈报备核。”自此,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进入了创作校歌校训的高峰期,绵竹中小学的校歌校训大多也在此时创作。 1938年民国绵竹县立新市镇小学校歌 (绵竹市档案馆藏) 民国时期的绵竹虽僻居一隅,但在文化教育方面领先于川西诸县,所创作的校歌内容丰富,旋律优美,意境深邃;校训言简意赅,字字珠玑,特色突出。 绵竹市档案馆共保存了这一时期各级学校的校歌16首(其中小学校歌14首、职业学校校歌和中学校歌各1首)校训16条。 结合民国时期绵竹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教育现状,我们对馆藏的校歌校训从内容、形式、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梳理,让我们从这些校歌校训中,触摸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范,领略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一、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神州大地处处沸腾着抗日救亡的洪流,校歌中出现了抗战救亡的内容,师生们的爱国热忱通过校歌喷发出来,同时也鼓舞了一大批绵竹的青年学子投笔从戎,疆场杀敌。如新市乡中心学校校歌唱到“七七事变,全民奋起,勤修吾侪学业,保卫吾国疆圉。”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后方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难,尽管这样,绵竹人民仍然征募寒衣捐献粮食,运送到前线支援前方将士抗击敌人。 1938年民国绵竹县立新市镇小学校训(绵竹市档案馆藏) 绵竹的各个学校的师生们利用逢场赶集的日子,到茶馆到集市向民众宣传日本侵略必败,中国抗战必胜等抗日救国的道理。唤醒了民众的抗战意识,鼓舞了民众的抗战斗志,坚定了民众支援抗战的决心,为抗战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如富新场小学校歌唱到“大敌当前,尝胆卧薪,宁辞艰难困苦?莫怠惰、莫因循、莫怯懦、莫骄矜,认清目的,踏定足跟,大家向前进,大家向前行。” 二、以传承中国固有道德为核心 清末民初,国家积贫积弱,中华民族任列强欺凌宰割。针对于此,孙中山先生认为要让国家强盛起来,要重振中华民族的地位,首先要恢复我国固有的道德。他说:“因为我们民族的道德高尚,故国家虽亡(指宋朝亡于蒙元,明朝亡于满清),民族还能够存在,不但是自己的民族能够存在,并且有力量能够同化外来的民族。所以穷本极源,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就要把固有的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恢复。”故孙中山先生重新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种道德规范(八德)。 1938年民国四川省政府印发教育部关于各级学校制定校歌校训的训令(绵竹市档案馆藏) 绵竹县立初级中学校校歌最能体现这一思想:“养成忠孝仁爱之德行,期达信义和平之目的。树立复兴民族之基础,完成教育救国之使命。”校歌中明确的表达了八德的养成对于复兴民族,挽救国家危亡的重要性。传统道德教育在校训中也有体现如遵道场小学的校训“忠:实心爱国为忠。孝:善事父母为孝。仁:慈爱及物为仁。勇:临事敢为为勇。”校训中把忠孝仁爱的爱易之为勇,可以想见当时教育者在面对日本侵略中国,国家遭受到亡国灭顶之灾时,他们的危机感,所以要教育学生懂得临事敢为,毫不畏缩,勇于抵抗侵略者的信念。 三、以彰显绵竹地方文化为特色 绵竹由汉至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代不乏书,其中尤以三国时期诸葛瞻、诸葛尚父子为保卫蜀汉,父死忠、子死孝,捐躯赴难战死绵竹的悲壮战事,以及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理学大儒张南轩父子为代表的绵竹人杰所著称。故清初有联语赞誉绵竹为“忠臣孝子纲常地,大将真儒父母邦。”校歌中运用绵竹这些特有的文化元素,鼓励学生以先贤为榜样,去建功立业,复兴民族,报效国家,担负起时代赋予青年学子的责任。 如县立城区第一小学校歌唱道:“大将真儒,忠诚孝子,历史何巍然!复兴民族,景仰先贤,责任在青年。”在北历坛完全初级小学校歌有“忠效法诸葛瞻父子,抗敌师岳忠武贤良。辨明义利当学南轩永流芳”之语。其中辨明义利当学南轩,则是张南轩哲学思想体系中关于义利之辩的讨论。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南轩先生继承了这种观点,更进一步指出求学的首位就是辨明义利,他指出“去利就义,已求夫为学之方。”(《张栻集下》卷九钦州学纪)鼓励学子去利就义,见义勇为,乃至于舍生取义。这些思想不但对学子的成长,更在国难深重的抗战时期,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以突出学校所处地理环境为区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人重视环境对人的成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一直就有地灵人杰的观念。把地理环境融入到校歌的创作中,不仅抒发了创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更可激发学生对学校对家乡的热爱之心,也是不同地域学校校歌之间的重要区别与特点。 在绵竹市档案馆现存的十六首校歌中,经统计明确写明学校所在地域以及学校所处的自然及人文景观的校歌竟多达十首,占总量一半多。如标明地域的城区第一小学校歌:“县一小,萃吾绵,晋熙学校此开先。”因绵竹历史上曾有过晋熙郡的建制,故晋熙成为了绵竹的代称和雅称。有标明学校所在地域山川河流的,如汉旺小学校歌:“山叠叠、水涟涟,临西山麓,傍绵河边。”词中的西山绵河就是指汉旺地处绵竹西北山麓地带,和流经境内的绵远河。 也有提到校区内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如县立初级中学校是建立在清代紫岩书院的旧址上,校内有宋代先贤宇文之邵隐居时所建的止止亭等人文景观,校歌这样写道:“济济多士,峨峨干城。齐聚紫岩故址,力学止止亭滨”。这些校内特有的人文景观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精神标杆,激励着学生追慕前贤砥砺品学。 五、校歌语言典雅文言白话并存 民国初年,白话文经过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逐渐成为了书面语言。如绵竹县立广济场小学校歌写道:“我们是小小的学生,也是将来的主人,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群,都有重大的责任。”这首校歌就非常口语化,但白话文校歌在绵竹所有校歌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反而是文言校歌的比重比较多。如具有代表性的女子小学校歌、北历坛小学校歌、仁泽护士学校校歌、绵竹县立初级中学校校歌等均是典雅优美的文言校歌。 六、校歌歌词创作修辞手法多样 校歌在创作中运用了多种修辞,让校歌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在学生的传唱中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绵竹县立孝泉场小学校校歌(旧属绵竹后划给德阳)运用排比的手法谱写校歌:“救护中国谁为主,唯我学生;改造中国谁为主,唯我学生;……复兴民族辉跃鲤,唯我学生。”遵道场小学校歌末尾歌词则用了反复的手法:“爱国读书,读书爱国,完成青年大责任。爱国读书,读书爱国,完成青年大责任。”歌词中反复强调爱国与读书的重要性,这样的反复咏叹,必将给学生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也有用比喻手法的如城区第二小学的歌词:“绵南活泼小天使,济济一团;竞争互助造学问,努力向前!”词作者以夸奖的口吻把朝气蓬勃的同学们比作神话中头顶光圈,身后长着双翅活泼可爱的小天使。 弦歌不绝,薪火相传。民国时期绵竹的校歌校训折射出八十年前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印记。今天,当我们再读这些记录在泛黄纸页上的校歌校训时,依然被它们所传递的文学之美和高尚的思想所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