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绵竹·旧光阴】抗战家书:烽火连天家国情
作者:邱云辉     来源:绵竹市档案馆     日期:2022-07-04    

抗日战争期间,地处抗战大后方的绵竹虽然没有直接成为战场,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绵竹儿女与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一样,为了保家卫国,泪别父母,抛家别子,积极主动请缨奔赴前线,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和顽强的斗志转战抗日最前线,在装备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与日寇殊死作战,血洒疆场。

时至今日,绵竹市档案馆里还珍藏着数十封穿越抗战烽火的战地家书。一封家书一段历史。穿越历史的烟云,打开这些在血与火中淬炼的抗战家书,乱世纷飞的颠沛流离、千里相隔的刻骨思念、至亲骨肉的生离死别扑面而来。这些辗转千万里的抗战家书,历经八十余载沧桑岁月,虽早已泛黄发旧,但是信中抗战勇士们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的爱国爱家之心和为了家园的安宁、民族的解放,甘愿奉献青春、献出生命的壮志豪情,却在岁月的沉淀中倍显绵长和醇厚。

家书是不说谎的历史,这些抗战勇士们写给亲友们的家书,是他们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他们视死如归,他们牵挂亲人,他们的铁血与他们的柔情一样让我们唏嘘不已。这些家书的作者都是普普通通的抗战勇士,然而“位卑不敢忘国忧”,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正是因为有这些舍生忘死的千千万万的抗战勇士们,中华民族才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今天让我们重读这些家书,感受先辈们的坎坷与苦难、思念与牵挂、诀别与希望。

李本发家书之一(绵竹市档案馆藏)

李本发,绵竹县东北乡人,1941年2月入伍,1943年3月,在四十四军一五零师四四八团三营七连服役。

1943年9月12日,在参加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期间,给母亲的信中有这样的描述:“母亲大人尊禀者:男于今春接家示,家中一概尽悉。近来相余数月,不知大人身体安康,起居诸事如意(否)?男身体平常,在三月奉命调四四军一五零师四四八团三营七连,目前正在战斗中……在湖南安乡澧县一带时常宣战中,男不分白夜都在枪林弹雨中,不过我们从戎军队中,这是我们应尽之职责,禀示大人不必挂念”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抗日决心和高昂的斗志,无不让人动容。

 

刘世华家书之二(绵竹市档案馆藏)

刘世华,绵竹县东北乡人,1938年9月入伍,在暂五十八师一团一连服役。

1943年9月13日,在接到家中书信后,给母亲的回信中写道:“母亲大人钧鉴:倾接手书……敬悉一切,始知家中诸事尚称顺遂,甚为欣慰。”对于家信中说物价昂贵,生活成本高涨,他在回信中说:“此为长期抗战必经阶段,想后来,更加困难也,诸事类推,请于此多加注意”对于家人担心他在外的安危,他说:“儿现在外很好,诸事如意,请勿挂念”慈子之情溢于言表。

刘德三,绵竹县中城镇(现剑南镇)人,民国绵竹县什地乡学校校长,1944年7月在成都办事期间,适逢招募第二期远征军,慷慨应征,在蓉皇城坝教二团经过严格训练并考核合格后,入选远征军空军机械化部队,远赴印度作战。

在成都受训期间,他给母亲的一封信中写道:“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这次军政部来令,要查身体是否健康……身体检查结果合格,就被远征为空军机械化部队,到印度受训八个月……我欢迎亲朋友们,有知识的青年快快拿着资格来市(成都市)政府报名后准备考试,成绩合格就入营受训”到达印度后,他给母亲的另一封信中说:“母亲大人敬禀均安:一个人要有强健的身体才有伟大的事业,一个青年训练出来报国是最光荣的了,出国从军创造事业前途是应该的,现在我已经学习机械化步军……家里的一切人不用挂念于我,将来事业成功,国家太平才回家。”信中透露出的拳拳报国志,殷殷爱国情至今读来也让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