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桑园渡
作者:李忠明/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6-28    

  从绵竹到观鱼场镇,要过马尾河和射水河两座大桥。第一座桥名临江桥,第二座桥名叫桑园桥,桑园桥所在位置又叫桑园子,现在叫观鱼大桥。过了桑园桥,就离观鱼镇不远了。

  说起这桑园桥,还真有点故事。这个地方离射水河与马尾河相交汇的地点不远大概只有一里多路的样子。原本没得桥,加之水也不深,人们就一个个用竹子编成的空心围子里面装石头做桥墩,上面再搭两根并排捆绑在一起的树子当桥使。如果桥上的树子冲跑了没人捐,就只好绕近五里路从两河口马尾河渡口过去再经过射水河七道拱桥才能进入观鱼场镇。而从这里过河则只有两里路。

  如果哪个能在这里为行人提供过河方便,该有多好!

  你还莫说,还真的有这样的有心人。据说在乾隆年间,这里住了一家姓罗的人家。老两口养了一儿一女,儿子心地善良,见有人经常从这里过河遇到危险,特别是有一年涨大水,一个妇女不慎落入河中,她女儿扑下去相救,结果母女双双淹死。而那女孩正是罗家女儿的好友,也是罗家儿子爱得死去活来的未过门的媳妇。未婚妻死后,罗家小伙便发誓终身不娶,还发下另一个誓愿,买了一艘小船,在这里免费摆起渡来。就在渡口的上游不远处,有一片河滩地,平日里野兔出没。过河人知道罗家女儿会养蚕,便宜相约在一个春天送来桑树苗,把这里变成了一片桑园。让罗家女儿养蚕补贴家用。如有余钱,还可以用来修补渡船。不几年,这片桑园蓬蓬勃勃的成长起来了,为罗家女儿养蚕提供了丰富的叶料。蚕茧的收入让罗家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于是,大家就把罗家儿子渡船的这个渡口叫作桑园渡。这件事情让当时的县官晓得了,县官老爷对罗家儿子的义举所感动,亲自下令给了罗家儿子一个官斗,准他每半月到官仓去领粮米一斗,让他吃起了官饭。

  罗家小伙吃上官饭后照样省吃俭用,他心中又有一个愿望,就是在这个地方修一座结实的桥,世世代代方便过往的行人。他要攒钱了却自己的心愿。罗家父母和罗家女儿也知道小伙子的心愿。于是一家人开始苦做苦攒,把每一分钱都用来为修桥作准备。为了这事,罗家女儿到了二十多岁都不愿出嫁。

  罗家的心愿慢慢地让众心晓得了。于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家里的积蓄,还四处化缘。很快,修桥的资费材料就凑齐了。

  到了开工的那天,四里八方的乡亲和匠人聚集起来,鞭炮阵阵,汗水挥洒,铁锤叮当。当河边的桃花盛开的那天,一座石条砌墩的长五丈宽一丈的两孔大桥修建起来了。

  踩桥那天,县大老爷也闻讯赶来并亲自剪彩,还给大桥命名“桑园桥”。此外,县大老爷还四处奔波,亲自当上红爷公,为罗家女儿找了一个忠厚勤勉的夫婿,还送给罗家小伙二十亩官田。一来让他重新成家,二来所收粮食除去家用,剩余的则用用桥梁的维修之费用。

  后来。罗家小伙变成了罗家大哥,他安顿好家事,又跑到官家拨给的田产的在的地方,一边精心耕种,同时又在那里开了一个渡口,为景福乡那边过来的乡亲免费摆渡。

  于是,就有的后来观鱼赵家嘴附近的罗家渡。

  再说桑园桥,经历了近三百年的风雨,仍旧承负着过往的行人。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实在不堪重负,才由当地政府在其下游一百多米处重新修建了一座水泥大桥,命名为观鱼大桥。老桥遗址,至今还在那里默默地讲述着它诞生时那久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