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绵竹·旧光阴】抗战时期绵竹民工修筑双桂寺飞机场的一段奇闻
作者:李锐智
来源:绵竹市档案馆
日期:2022-06-27
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四川重庆等地频遭日机轰炸,为反制日机空袭,加紧国防工程建设,抢修空军机场便成为当务之急。1938年12月,经航空委员会四川修建机场委员会决定,征调成都及周边多县民工修筑双流双桂寺飞机场。 1940年,机场进行扩修,绵竹奉令征调民工1500人参加扩修工程。就在绵竹民工平整场地期间,发生了一件奇异之事,该事件被当时民工队伍的负责人详细的记录下来。因事属奇闻,兹全文照录如下: 古坛记 二十九年除夕于双桂寺 大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夏四月。绵竹县奉调民工千五百名。扩修双流双桂寺飞行场。余×法令规定兼搃其成。掘乱塚于地下九尺处。得古棺一术。坚而色红。击之声铮铮。若金石。去盖。棺内人笑貌若生。衣冠宛如新制。惟遇风全成粉末。不可摩抚。 棺下得古坛。坛内半盛清水。中有赤鲤二。游水自如。势将飞跃。旋即偏浮以毙。坛水色亦乌黑。起坛检视。坛底有小孔。大如豆。坛下有泉水上湧。气甚香冽。以国防工程急×立即命工填筑。复滚压向平之。 吾国×称堪舆为阴阳。盖取阴中求阳之意。地仙谓此为清泉育鲤穴。葬之者子孙繁昌不替。其信之欤。考古家谓此坛为唐宋时物。非明清制×。曾于盛夏贮肉其中。历五六日不腐。亦云奇矣。 因思征工事件在绵为创举。动员既众。耗款亦多。历时复甚久。不可以无记。××民工。运绵阵列。用作纪念云云。 上文描述了当时民工在平整场地时,于地下九尺处发掘出古棺一口,开棺一看,“棺内人笑貌若生”,“ 衣冠如新”但“遇风全成粉末”。更令人惊异的是,棺下有一口古坛,赤鲤二条畅游坛内。但很快鱼便毙命,坛内清水也变成乌黑。地下数米深的坛内,不见天日,氧气亦稀薄,两条鱼是怎么存活下来的,令人费解。起坛检查,原来坛底有豆大的小孔与地下泉水相通。可能是坛内不断有新鲜泉水注入才让这两条鱼得以生存。 据这位民工队伍的负责人分析,棺下放置装有鲤鱼的坛子是出于堪舆风水的原因,这样做就能保佑后代子孙昌盛。盛夏用这个古坛贮藏肉类,五六日也不腐败,令人称奇。考古家判断这个古坛为唐宋时代物品,若下葬时两条鱼就在坛内,则两条鱼从唐宋一直存活到民国,千余年的时间更是奇上加奇。 扩修机场期间,民工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他们吃着糙米饭杂粗糠,住着简陋的工棚,因公受伤、因病而亡的人有很多。不仅如此,修筑机场的民工还面临着日机空袭的威胁。当时民工队伍的负责人亲身经历了两次发生在双桂寺机场的空战。并且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该史料作为日机空袭的见证,尤显珍贵,故照录如下: 骇余吟 连天敌袭。空战两次。疏散逃避。实苦其烦。 疲骇之余。不免有呻吟之感也。咏以记之。 民工征调千五百。不怕汗流湿衣襟。 一面白旗换蓝旗。民工千百都惊疑。 暗把屨绳紧牢拾。准将逃过十里堤。 旗帜杆头色转红。群机急起舞高空。 天际翱翔势旁博。神威直欲殄残凶。 忽见人逃如奔山。惊风骇浪水连天。 行至深林×面看。黑旗却已当空怨。 殷殷机×侣不同。金骑铁马竞天空。 每到敌机盘旋处。人因蛩蛰伏青茸。 探照灯光明若电。黑云深处皆能见。 堪佩我军甚英奇。击得敌机四路窜。 不辩枪声和弹声。流光信号更难明。 终朝都在疲困里。哪堪日夜寇来频。 诗歌中描绘了当时日机空袭之时,机场旗帜颜色变换,发出疏散信号。民工先是惊疑,继而奔逃。我方空军升空与敌机鏖战。经过战斗,打得敌机四路逃窜的情景。两次空袭,疏散之余,让人疲惫不堪,故作者有呻吟之感,并用诗歌记录下来。核对历史记载,1940年5月18日和19日,敌机连续两次夜袭成都,推测诗歌所记载的就是这两次空袭。1941年4月20日,绵竹顺利完成双桂寺机场的扩修任务。抗战胜利后,双桂寺机场由军用逐渐转变为民用机场,继续发挥着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