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两河口
作者:李忠明/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6-27
在原齐福乡境内的七佛寺山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九龙山龙条龙龙龙含宝,七佛寺七尊佛佛佛顶珠”。九龙山的九条龙究竟在哪里?没得人说得清楚。据说这九条龙并非全在九龙山九个山包上,它们的真身而是分散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据老人们说,绵竹高尊寺的龙桥那里有一条,还有两条就在观鱼镇的两河口。其余的在哪里?不晓得。 两河口,就是马尾河与射水河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在桑园渡桥(现观鱼大桥)右边约一里左右。是过去通往孝泉,景福,德阳,广汉,成都的官道要道。今天到了观鱼大桥头时,不要过桥就向左手拐向东行约500米,就可以看到一条约三米宽两米深的古老沟渠上架一道用红沙石条并排镶拼而成的古桥,桥面两端,有两个斑驳的龙头侧面相向,昂首挺胸直视马尾河上游九龙山方向的苍穹,仿佛是在盼望着它的兄弟前来相聚。龙头雕工精美,栩栩如生。 再向前走500米左右就是古老的两河口。这条路至今都还有两米多宽,据说当年这条可是有五米宽。渡口热闹非凡,小贩游商云集,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观鱼场镇街道。过了这道渡口,直行一里向右经过七道石拱桥,就进到了观鱼古镇里面了。 说起这两条龙啊,还有故事。当年,九龙山上的龙包坪住着九条龙,大哥二哥镇守九龙山,其他几个兄长都分别找到了事情做,只有八弟和九弟在家闲着没事,两兄弟一商量决定翻到白云山顺马尾河流而下到下游去看看。当他们游到两河口的地方,发现这里两河交汇,两河两渡,格外热闹,由于这里是两河交汇,水面宽阔,各种鱼多得不得了。打鱼的人也特别多,人称打鱼湾。可以说,当地人在河里随便撒上一网,也足够一家人一天的衣食了。老百姓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天的恩赐,他们还修了一座庙子,叫做打鱼院,用来感谢上天的赏赐。两兄弟化着两个外地人,上街一看,只见满街都是卖鱼的。心想,照这样下去,要不了几年,岂不是这些龙子龙孙就发生龙口危机了? 于是,他们决定住下来看看,如果这里的人们贪心太重,就准备发大水惩罚这些人。结果他们发现,这里的打鱼人和卖鱼的人每天打的鱼并不多,那些卖鱼的人也是卖的鱼钱刚好够两天的米钱就了事。如果丰年,他们都基本上不打鱼。问一下为啥子要这么做。那些卖鱼的人说,鱼也是命,能少杀生尽量少杀生。够吃就行了。 第二天,他们来到马尾河上一个叫做凳子堰的地方,发现这道堰的结构很有个性,先是用石条子做成几个板凳脚那样的立柱,再在上面铺架石条形成一道低矮的桥梁的结构,靠下游的柱子再用竹围填石和木头斜撑作支撑,免得支架被洪水冲倒。远远看去就象两张板凳架在河面上。所以当地人就把这堰叫“凳子堰”。框架之间再用竹篾笆子夹木板子断水引流到堰沟里去。当洪水来的时候,多余的水就会从上而漫过去。从而保证了堰不被冲垮。河边上一位老农正在放牛,两人上去,递给老农一杆叶子烟,问这道堰这样修的道理。老农给他们摆:这样做是因为到了每年七八九这三个月,他们每隔三天都要扯一次板子放一次堰,这样做是为了方便扯板和封堰。 “为啥子要这么做呀?” “你不晓得哟,是为‘七上八下九归滩’嘛。” “啥意思哟?不懂!”两兄弟把脑壳摇得象巴郎鼓。 “是说鱼呀。这里三江汇合,每年到了七月间,下游的鱼都要游到上游去下蛋,到了八月间,他们就要龙归大海,到了九月间就回到打鱼湾过冬。隔几天放一回堰,就是方便鱼儿过路嘛。不然的话,这打鱼湾哪里有这么多的鱼?哪里还会有啥子打鱼院?观鱼,观鱼,就是这里好打鱼看鱼呀”。 两兄弟被这里的人这样爱护鱼虾的精神感动了。决心为这里的老百姓做点什么。便又问道:“你们这里两河夹流,有没得啥子难处呀?” “咋没得喃?两条河一左一右,一年摆过去,一年摆过来,每年都要部起跑几十亩田。哪个能够让这河水笔端走就好了。” “放心吧,老大哥,从今年起,这河水就保证笔端走。不会再两边的农田了。” 老农心想,你们又不是龙王,你两个还不是吹牛皮涮坛子而已。淡淡一笑:“借你们吉言了”。 两兄弟见老农怀疑的神色:“老哥要是不相信,三天后就有一场大洪水,你到时候看就晓得了。” 两兄弟告别老农,信步来到射水河边,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娃儿一边钓鱼一边看书。只见他钓到几鱼约有一斤鱼时,就起身不再钓了。便收起钓鱼秆坐在石头上专心看起书来。 “小兄弟,河里还有那么多鱼,你咋个不钓了喃”? “我老汉教我,说做人不能贪心,够吃就是了”。 两兄弟被这纯朴的民风深深的感动。 “你这么用功读书,是为了啥子呀?” “为了明理呀。” “想不想考状元呀?” “想呀,就是考不起。” “我们给你出个主意,想不想听?我们保证你三年后考取秀才,八年后考起举人。而且往后你们这里还会出好多好多读书人”。 “……”? “我们哄你做啥子”? “那我要咋个做才要得呢”? “我们观看你们这个坨坨(读作tà)啊,人心善良,是块风水宝地。但是也有毛病,就是把写过字的纸和旧书到处乱丢,有的人还拿字纸去揩沟子。你回去给你家大人说,喊各家各户都出点钱,在前面修一个化字库。让大家把屋里不用了的字纸都收集起来。放到字库里去烧了,免得有侮斯文。这样我保证这里以后会出好多读书人”。 “你们咋晓得的呀?是不是豁我的哟”? “我们会看风水”。八龙神秘地说。 “真的?那我马上回去给大人说,喊他们一家逗一点钱,就修一个字库”。小孩子提起手中的鱼,高兴地跑回家去了。 果然,第二天,田坝心上的一块空荒地上,一群人就开始动工修起字库来,八龙九龙两兄弟也跑到现场去指导修建。到了第三天,一座漂亮的字库就修了起来。 第五天,果然天下起了大雨。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从上游滚了下来。两兄弟为实现诺言,一个镇守射水河,一个镇守马尾河。用他们强有力的龙尾巴,逢弯取直,东一尾巴,西一爪子。硬生生地把两条河水给归正了,结果两边河岸的农田,一点都没被冲走。那天晚上,有人出来查看水势,发现了两条龙在河里上下腾飞整理河道。又亲眼看到他们游上岸来化回人形,坐在现在的龙桥那个地方休息。当他们起身离去的时候,身上的汗水把那里冲开了一条深深的水沟。人们这才知道兄弟两是九龙山上的神龙化身,来这里镇压洪水,保这方百姓平安的。 于是,他们在两条龙休息的地方修起了一座龙桥。并且照着那天晚上看到的他们的样子,雕刻了一对龙头镇在那里。两条龙也很喜欢,就以此为家,住在了这两个龙头石里面,主动承担起保护这一方百姓平安的责任来。由于这里是传说中的绵竹龙脉之尾。所以又把这两条龙叫做尾龙桥。 说来也怪,自从那场洪水中两龙疏通两条河道后,两河口一带就很少有洪水冲走良田的事情发生。字库修好后,没几年,那个读书郎果然考取了秀才。从那以后几百年,两河口凳子堰一带就出了好多读书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更是出了好多大学生。其中博士硕士都出了好几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