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范存道院
作者:唐章强/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6-21    

  范存村有一座古老的道观,叫范存院,又叫范泉寺。今天新市镇的范存村,就是因这寺的名字而得名。

  它历经几度风雨,几度兴衰。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饥殍四川人口锐减,此观也无人问津,道观由此颓败,仅存玉皇楼和一些断垣残壁肃瑟于风雨中。不过,从那个时候起,这里就流传着一个故事……

  湖广填川后,这里又恢复了生机,残破的玉皇楼仍在风雨飘摇地矗立在田坝心心上。每到黄昏玉皇楼的藏经阁上就会冒出股股浓烟,在楼顶上盘旋流动,翻转腾挪,带着丝丝腥味,慢慢地,慢慢地浊气下沉,缕缕清气升腾至九霄。

  在杂草丛生的道院里,人们会经常看见一只皮毛金黄、油光水滑的黄水嘞(黄鼠狼)出设其间,人们都知道黄水嘞爱偷鸡,是害畜,可这个黄水嘞在农家鸡圈鸭舍钻出钻进,既不偷鸡也不摸鸭,还会帮农家把丢失的鸡鸭找到赶回圈里。它喜欢在野外抓一些油炸猫、灶鸡子;下田捉一些青蛙、赖克宝;上树扑一些拐拐、雀雀之类的东西带回阁楼里。还看见成群结队的白鹤口衔各种鲜花、实果在玉皇楼上空飞舞,舞姿娴熟忧雅,令人陶醉,舞完后就把花果有序地放在楼顶或楼台上。

  更奇怪的是常见一个瓦额䁖老汉儿,这老汉儿前后脑都有啄啄,眼睛咕起,嘴巴瘪起,鼻子大得把嘴都要遮住了,下巴伸起多长,脑壳上还长了两个糟包,既奇形怪状又仙风道骨。右手杵一根龙头拐棍,左手提一个板蔑篼篼,里面装些隐约是黄鳝、泥鳅,又象鱼蚌、虾蠏的东西。你看他在前面走,想赶上去跟他打个招呼,或看一看他篼里装的啥东西,那是不得行的,他总在你前面十几步的地方走,你走多快他就走多快,你始终赶不上他。有年轻不信,这天那老家伙又来了,年轻人马上跑步撵上去,他默到他凶,踵起勾子跑,那老汉儿还是以平常步子走,结果把个年轻人呵跑得来个呼儿咳哟,气都要跑断了,就是撵不到,眼看人家晃晃悠悠,飘飘忽忽走进荊棘杈叉的道院里不见了,年轻人愣在那里半天回不过神来。

  有些夜晚,玉皇楼上磷火闪闪,里边传出若有若无的各种响声,像操练、似打斗,像龙呤、似虎啸,像鬼哭、似神嚎直至鸡鸣方止。天亮了,有胆大的麻起胆子到满目荒凉的院里去看,结果,破殿是破殿,断墙是断墙,风儿在轻轻地吹,草儿在静静地长,虫虫蚂蚁儿在忙碌,鸟儿在无忧无虑地歌唱,一切如常,并无异样,如此这般地又过好多年好多年。

  一年的夏天,天旱缺水,一农夫为了这年有个好收成,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捞脚扎裤,肩扛扁锄去为即将怀胎的秧子淹水,就守在田边上,累了,想找块石头坐坐,到处都没找到,恰好,沟上横躺着一根“树筒筒”,他就顺便坐在上面,软软的,觉得很舒服,他也没细想,怀中摸出叶子烟,慢条斯理地裹起来,裹好后栽在烟斗上,掏出火链打上火,有滋有味地吧起来,烟在吧嗒声中一明一暗地缩短,时间在一点一点地逝去,个把钟头过去了,坐下的“树筒筒”一动不动,任他坐着,烟燃得还剩下烟锅巴了,他从嘴里拔下烟杆儿,在坐的“树筒筒”上搕烟锅巴,这一搕不打紧,那飞烫的烟锅巴把坐下的“树筒筒”给烫得一滚一梭,那根“树筒筒”就梭回玉皇楼上去了,把个农夫整了一个仰翻叉,一根熟铜烟杆儿不知甩飞到哪里去了,锄头也不要了,爬起来就往家里跑,跑回家里用被子把头蒙住,抖得哆啊哆的,一病就是一个多月。

  原来他坐的“树筒筒”是一条天天趁天黑,伸出脑壳在离玉皇楼一个多田远的沟里喝水的大蟒蛇,把尾卷住楼柱,头杵在沟里,农夫坐的就是这条蟒蛇。这是条得了道的蟒,深通人性,他知道农人的辛苦,任你坐了一个多钟头都不动,只是你把别人烫痛了,人家岂有不梭的道理。

  说起这条蟒是很有来历的,他是西海龙王的小太子,因触犯天条,被玉皇贬下凡尘,流放到这破道观来带罪修行的。人们看到的那黄水嘞是他的仆人,在给他找吃的;白鹤们是他的侍女,在为他舞蹈;那瓦额䁖老汉儿就是他的父亲——西海龙王,隔三差五是来看他小儿子的。

  这小太子就年复一年地在这破地儿苦苦修炼,潜心洗脱罪孽,从不侵扰百姓,祸害家禽家畜,反而用自己仅有的法力,使这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长盛,丁口兴旺,人们过着无病无灾、平安祥和的美好日子。

  这些原委人们都是从一位有道方士的口中知道的,于是,大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带着香蜡钱纸,三牲祭品,不约而同地到这破道观来烧香礼拜,感恩大仙对生灵的呵护、庇佑。香烟袅袅,常年不断。

  时光如梭到了道光皇帝登基第二年,一天晴空万里,没有丝毫下雨的迹象,及至中午,天上飘来五彩祥云,隐约有美妙的音乐之声,俄倾,彤云密布,雷公火闪,大雨倾盆,马尾河水暴涨。突然玉皇楼顶射出万道霞光,一条妖娇的金甲飞龙腾空而起,直冲云端,在云端摇头摆尾,上下翻滚,翩然起舞,尔后,尾巴一刷,一头从绵竹龙桥处扎进河里,顿时,河水波涛汹涌,涛声咆哮,平地三尺,浪高千丈,龙趁水势,水助龙威,金龙驾着烟波,顺流呼啸奔驰而下,到了射水河与马尾河交汇的两河口,河上架有一座石拱桥,金龙稍作迟疑,但又不得不过,只得收势前行,待他从桥下过去之后,坚固的石拱桥还是轰然瘪塌了,金龙只好摇头歉然而去,一路奔归西海。

  人们目睹真龙现身飞升的盛况,佩其几百年来苦修的艰辛,忆其呵护一方的盛举,今日喜其功德圆满,归登仙界,位列仙班。人们感其护佑一方的恩德,请回那位得道高士作主持,把此观重建。方圆百里的乡亲们知道此事后,都慷慨解囊,踊跃捐资,不几日就捐资数十万两。方士沐浴焚香,祈告上苍,择就黄道吉日,在原址破土动工,远近的乡亲们出工的出工,出力的出力,人们箪食壶浆,以飨工匠,在能工巧匠和众乡亲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五年,一座巍峨的宇观就在川西坝昂然屹立。

  此观落成后,占地数十亩,笔绘刀雕,把道家典型的故事以雕版的形式嵌刻呈现在山门上端,使山门更显神秘,雅致,超凡脱俗,使山门更显高轩、气派。山门以流畅的拱门形制,门前以石鼓卫门。进得山门,门两边是莫家四兄弟威武的四大天王形象,正气逼人,让一切魑魅魍魉莫敢进门。往前走就是娘娘、灵官殿,殿的正面是怀拥襁褓、面目慈祥、目含希望的送子观音,她是没有后嗣人的福音。背面是灵官老爷,他扯起把子,环眼圆瞪,手执钢鞭,大有将妖魔鬼怪全部消灭之势。

  过了此殿,眼前是一个大大的院坝,院坝两边是东西厢房,厢房两边宽阔的阶沿上东边吊一口大铁钟,西边架一面大皮鼓,每到晨昏都要撞起晨钟,敲起暮鼓,以报时辰,晓人作息。西厢房下首是厕所,东厢房内墙壁上满是彩绘,有衣袂飘飘、冉冉飞天的仙女;有手拿蚊刷子,头挽髫髻,长发披肩须髯垂胸,足踏祥云的道士;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英姿;有壁立千仞的高山,有烟波浩渺的大海,有四时常开的花朵,有啘啭争呜的百鸟,有乌鸦、凤凰,有翔龙、猛虎,有麒麟、貔貅。有牡丹、芍药,有坚果、蟠桃,有王孙公子、窈窕淑女……

  从院坝登上对面的阶沿,就走进佛爷殿,莲台上高坐三尊大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南无燃灯上古佛,右边是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佛爷们都佛光罩顶,祥云护体,他们容颜慈善,目光深邃,庄严而又肃穆。两边高台上塑着菩萨、圣僧、罗汉、揭谛、比丘、优婆夷塞等各洞神仙。佛爷殿的穹顶上绘着斑斓云霓,中间浮雕一条雄姿英发的盘龙,这盘龙就是在此观修行了道的西海龙王小太子的化身。

  佛爷殿左边是关公殿,关老爷红脸美髯,气宇轩昂,手握“春秋”书卷,左边是关兴,右边是张苞,背后肃立手执青龙偃月刀的周仓,好一组浩气长存,忠义千秋的群塑。佛爷殿的右边是雷神殿,雷公左手握铁钻,右手拿铁锤,火闪娘娘手执闪电宝镜,洞察着人间善恶,若有巨奸大邪、忤逆不孝者,必将受到雷打火烧的严惩。

  佛爷殿与关公殿和雷神展之间左右各有一走廊,从走廊过去又是一个庭院,从庭院登上高高的台阶,就是高耸入云的玉皇楼,玉皇楼由16根两人合抱笔直浑圆的金丝楠木支撑着,柱下用重达吨余的石鼓垫负着。玉皇楼的底层是道士们做功课、作法事的场所。从两旁的木楼梯登上去就是玉皇殿,琉璃翡翠、玛瑙珍珠黄金椅上端坐着统领三界,至高无上的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就是民间喊的玉皇老儿,他身穿明色金丝袍,头戴象征皇权用龙珠串缀闪冬冬的旒梳,日晕环顶,左右仙女交叉执银丝玉柄扇以侍,他目光如炬,满脸威严,通体尊贵,令人不敢仰视。左右两厢塑着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东西星斗,南北二神,五岳四渎,普天星相等诸天菩萨。严然一座光曜乾坤,威加寰宇的灵霄宝殿。玉皇楼的左首是藏经阁,右下方有一眼天井,有一个四合院,这里是厨房和住房,是道士们用膳和起居之所。

  玉皇楼左前方的台阶下立着一筒两人高一庹多宽的青石碑,上面镌刻着此观建造的由来及历代兴衰和建造落成日期,还密密麻麻刻着众多捐资人的姓名。此观由山门和三进三重殿宇构成,架构严谨,格局规范,呈几何图形,地域阔绰,有天圆地方的道家玄学理念,很利人神共居和香客朝拜。楼阁亭台,门窗框棂都用山水、花草,鸟兽、鱼虫,人文景观,历史掌故,狐仙鬼怪,方士之术,黄老之说等等,或镂空、或镶嵌、或镌刻、或浮雕,亦素描亦彩绘,房房精雕,处处细刻,琢磨精巧,巧夺天工。整座宇观视觉效果极佳,雄伟壮观,格调非凡,高轩敝亮,大气恢弘。

  此观一经启用,闻名遐迩,纵横数十里的慕名来朝拜的香客接踵而来,牽线不断,施主们捐资者甚重,观主还用捐资置办三二十亩田产。成为西坝为数不多的名刹之一,由此香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至民国有一个叫陈道士的主持该观,还办了私塾,为本地有志儿童延师解惑。

  高大的山门上镶嵌着一块牌匾,上书《範存道院》四个镏金大字,义为:上天垂范,泽存人间。停足今日,感慨万千,一座历经数百年的古剎了无痕迹,令人无限痛惜。

  这道观曾为农民协会办公之地,办过学校,做过公粮仓库,办过代销店,做过医疗站,现在还建起养老院,都是些公益事业,就算它的归宿。新中国的行政区划取其名把该村叫“範存村”,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