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绵竹·旧光阴】捐款献金 共赴国难
作者:邱云辉     来源:绵竹市档案馆     日期:2023-08-03    

——抗战时期绵竹的献金运动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军费开支剧增,财政出现严重赤字,随着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失守,大量工厂被毁,国民政府经济愈加困难,财政收入无力保障巨额的军费开支。为此,国民政府提出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鼓励民众捐款献金,支援国家抗战。

1938年7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每年7月7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全国各地在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追悼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同时,全国各地都设“献金台”号召民众捐款献金,以“慰劳及抚恤伤亡将士,及其家属”,通常称之为“七七”献金。

  “七七”献金运动最早源自于武汉。1938年7月在抗战建国纪念日前夕,武汉会战即将开始之际,为广泛发动民众,唤起全民族抗战意识,以实际行动保卫武汉,支持抗日前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倡议在武汉三镇举行纪念“七七”周年献金运动。此后,“七七”献金运动成为每年抗战建国纪念日主要活动内容之一。

  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中华民族复兴根据地,为了动员民众捐款献金支援抗战,1938年四川省政府制定了《抗战救亡宣传纲要》,要求抗战期间“人民生活要绝对趋于简朴,以节省金钱,作协助政府建设之用”“有力的尽量出力,有钱的尽量出钱,有聪明才智的尽量贡献聪明才智”明确由各地抗敌后援会负责本地区的捐款献金活动。

绵竹的“七七”献金运动由四川省抗敌后援会绵竹县分会(以下简称抗敌后援分会)负责组织实施。抗敌后援分会成立于1937年底,其后,各乡纷纷成立了抗敌后援会支会,其主要工作职责有四个方面:一是组织宣传抗日救国;二是积极开展后援工作并协助动员壮丁应征入伍;三是发动全县民众募捐慰劳抗日军人及家属;四是募集寒衣支援前线士兵等。

每年在“七七”抗战建国纪念日前夕,抗敌后援分会按照四川省政府有关捐款献金的实施办法,统筹组织开展“七七”献金运动。献金时,要求各机关法团长官、工厂团体负责人亲自到场带头参加献金,以示倡导。

1938年绵竹的“七七”献金活动从7月12日开始至7月18日结束。期间,绵竹抗敌后援分会成员奔赴田间、街头、集市、学校通过演讲、唱歌、演出话剧、发放传单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和动员,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绵竹工商界通过义卖,影剧院通过义演开展募捐活动,动员民众捐款献金。

1938年至1945年,绵竹共举行“七七”献金运动8次,在绵竹抗战支前运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较大。1938年首次献金活动,全县收到捐款献金900元,而到了1944年全县共献金75960元。

抗战中后期在四川影响较大的献金运动是由冯玉祥将军倡导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1943年抗战进入最艰难时期,日军猖狂进攻,前方战士浴血奋战,却因缺吃少穿,艰苦异常。为了改善抗战将士待遇,全力支援抗战前线,救济流亡到大后方的难民,1943年11月至1945年2月,冯玉祥将军到川中各地推动“献金救国运动”。

1943年11月8日,冯玉祥从重庆出发,奔走全川20余县,历时近一年,往返数千里,讲演数百场,足迹所至人人争相献纳。其中既有富绅巨贾,也有贫苦百姓;有工人、农民、学生,也有小贩、乞丐。

在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中,绵竹县政府发出倡议:“节约献金增加抗战力量!自己节约消耗,国家增强国力!节约才能打到日本军阀!献金才能抗战胜利!”绵竹各界群众积极响应号召,有的捐钱捐物,有的捐粮捐衣,有的捐献字画……

1943年,拱星联保农民陈旭安捐献银锭一枚,支援抗战前线,受到县政府通令嘉奖。1944年,城隍庙剧院每日献金1000元。1945年,绵竹烟商、屠商分别献金142168元、65616元;地产献金49212元。

抗战期间,绵竹人民倾其所有捐款献金,涓涓细流汇成浩浩江河,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齐心协力,共赴国难,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