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何家场
作者:李忠明/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3-07-19    

川西平原的农村最大的特点,就是村民们大多三两家聚居,有的甚至是单家独户。在东利村的最东端,却有一片齐福乡少见的大村落。这里离孝泉镇不到一公里,由近三十家村民聚居,而且还有街道,呈标准的集市特征。名字叫做何家场。在何家场的西南头,有一座突兀的古老建筑。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红纸坊,有的人又把它称着“红纸房”。

整个建筑由粗大的柏木穿榫而成框架结构,大四开间,进深十二米,高近八米。再向西方走一里许,有一个边长三十米的四方形庙宇,高高地耸立在一片绿色的田野里,它的名字叫文昌宫。它的地基高两米以上,四合院,建筑精美。在正殿里,座西向东地供着三尊菩萨:文昌帝君,火神帝君,瘟神帝君。别看三处看似互不相关联的建筑和农居群,这里却有着深远的故事。

红纸坊,据说为一位倪姓的大户人家修建于道光年间,专门生产绵竹地区出名的土红纸。倪老板生产的纸纸质量好,深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帮而每年生产的量很大,远销省内外。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家的产品经常供不应求。那些些行贾不就不得不在这里等货。于是,这里便催生的一系列的以旅居为主的产业。久而久之,这里但形成了一条街道的雏形。由于这里的居民是一家何姓发展的宗族群落。于是人们便把这里称为何家大院子。

到了同治年间,孝泉镇已经发展到市廛千家,富贾云集。九宫十八庙,八柏一点红。加之其又是曾经的阳泉县和中国二十四孝之一的安安的故里,又是道教中心,这里也就热闹非凡了。一个小城镇经济甚至将自己的大名居于正史之中。

当时,孝泉镇不是今天的样子,它是由孝泉场,界牌场,忠孝场,兴隆场四个场组成。凡是有经济利益的地方,必然有强豪夺取。孝泉也不外。据说同治爷登基第二年,这里就发生了封街事件。地痞豪强仗着各自的势力,明火执仗的甚至派兵,便将整个孝泉各场口相互封锁起来,不准任何人进对方的场所交易。一时间,整个孝泉镇变成了死镇。整个事件到后来甚至发展成了德绵二县的税收经济利益之争。而且还延续了相当长的段时间。害得百姓叫苦不迭。当然,百姓们不是傻子,生活总是要过下去的。当时,何家大院与红纸坊相通的那条街道东边尽头通向孝泉场的道路,有一片大林盘,要上孝泉场,必须穿林盘而过。林盘竹丛浓荫之间留有一片片空地,于是这里就成了那些货郎行贾的天然理想交易场所。红纸坊的产品交易,老百姓的粮米油盐,鸡鸭鹅兔,丝绸布帛统统聚集于此。一时间,何家大院的名声大振。人们不再把这里叫何家大院而改称何家场。红纸坊也随着这里交易的兴盛而名声更大了。

随着何家场的兴起,有人就要作长远的打算了:孝泉场进不去,界牌场也进不去,忠孝场也进不去,兴隆场那边的延祚寺以兵有歪人,也进不去。敬神求福也就成了问题,不如再在这里修座庙子!于是,人们便在离何家场不远的地方筑台建庙,取名文昌宫。在里面供上文昌帝君,以求这一地方的学子成才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再供上火神帝君,以从中作保佑大家的茅草房子避免祝融之灾;再供上一尊瘟神帝君,以保佑一方六畜平安平安。这样一来,这时就有街有场有厂有寺庙,大有重新出现一座交易集镇之势。可惜,随着同治爷派钦差大臣下来调解整治孝泉的乱象,该杀的杀,该关的关,该流放的流放。界牌场,孝泉场,忠孝场,兴隆场划界清楚,还给在此定居的回民专门划出地块区域让他们以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

何家场呢,毕竟这里没得到朝庭的认可,加之没有专门的官驿大道。这个因乱世和地处相对偏僻而兴交易集贸,因治世场而逐渐冷落了,最后随着红纸坊的企业生命周期的结束而消失了。只有文昌宫还香火不断。但毕竟也不敌孝泉的九宫十八庙的强大阵容而逐渐成为一所乡村义学。好在,三位帝君因有孩子们的陪伴也不甚感到寂寞。不过,何家场和红纸坊并未因其历史的变迁而消失,它深深的留在百姓的记忆里,积淀成了记载历史的地名,也成了东利村的代名词。如果你不知道东利村在哪里,但只要你一提红纸坊或何家场,当地人一定把地点给你指示得一清二楚,还会津津乐道地给你讲起这里的人情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