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绵竹·旧光阴】抗战时期绵竹的捐机运动
作者:邱云辉
来源:绵竹市档案馆
日期:2022-06-13
抗战时期,中国可用于作战的飞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及日本。因此,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中,海内外同胞纷纷发起了捐款购机运动,“航空救国”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捐款献机活动最早始于爱国华侨。在“一.二八”事变后的淞沪战役中,菲律宾华侨就曾捐赠飞机给十九路军。淞沪战役后,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民间航空组织。国民政府于1933年5月组织“全国航空建设会”,负责收取各地汇解的捐款。1936年7月,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中国航空建设协会”总会,各省设分会,负责组织发动各种捐款献机运动。 绵竹地区的捐款献机运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献机祝寿”;二是公务人员飞机捐款;三是专项飞机捐款,主要包括:儿童号、青年号和教师号飞机捐款,一元献机及“一县一机”。 全面抗战前夕的“献机祝寿”运动在1936年5-10月之间进行,国民政府于5月6日成立“献机纪念委员会”。7月,该会公布“筹购飞机呈献募款办法”,由各省市分摊募捐数额。按照四川省第十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训令,捐款献机按以下标准执行:薪金60元以下者免捐; 60元以上者,捐5元;100元以上捐10元;200元以上捐20元;300元以上捐40元;500元以上捐100元;凡办公费400元以上捐100元。 1936年7月18日,绵竹在公园戏院开展游艺募捐活动,发动各界民众捐款献机,并分别于1936年9月29日、1937年1月7日解缴祝寿献机专款合计2300元。 1937年6月4日,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四川省分会令绵竹县政府,从1937年5月份开始“所有党政军警各机关人员及公立学校教职员,应以实发薪额若干成捐助政府作为建设航空之用。”捐款标准如下:薪金30元以下者不捐;31-50元者月捐2角;51-100元月捐全额1%;101-150元月捐全额1.5%;151-200元月捐全额2%;201-300元月捐全额3%;301-400元月捐全额5%;401-600元月捐全额8%;600元以上者月捐全额10%,所有捐款按月汇总上缴。 1937年7月30日,按照《续征公务员飞机捐办法》绵竹向各级机关公务员及全县公立学校教职员征收飞机捐款。据统计1938年绵竹向省分会上缴公务人员飞机捐款共计243.54元。“中国儿童号”献机运动始于1938年4月4日儿童节。重庆市江北、巴县全体小学生约两万六千人,儿童劳动服务团一千零八十人、慈幼院六百人发起筹募“中国儿童号”飞机的活动,并成立了儿童号飞机全国筹备会。4月20日,叶圣陶在《少年先锋》杂志第5期中撰写“中国儿童号”一文,号召儿童读者积极参与到此次飞机募捐活动之中。 1938年11月,绵竹县政府召集全县小学校长商讨募集儿童号飞机捐款事宜。各小学校长回校后对学生们进行抗日宣传,受航空救国思潮的影响,儿童群体纷纷加入到献机运动中,他们成为爱国救亡群体中独具特色的成员。 绵竹城乡每个小学设捐款箱一个,由老师劝导学生捐款。各校小学生以航空及防空宣传为主题,在县城举行抗敌图画展,对参观者进行募捐。同时举办抗敌游艺会,由小学生表演戏剧歌舞等文艺节目,收取门票作为捐款。至1939年6月,除孝泉、拱星两所小学因故无法劝募外,全县城乡各学校共募得儿童号飞机捐款192.55元。 抗战中后期以“捐款献机”为名的筹款活动接连不断,如,1941年6月发起的教师号飞机捐款,县立各中小学教职员工踊跃参与。其中,中城镇中心学校捐款23元,东北乡中心学校捐款38元,九龙乡中心学校捐款17元,其他各校教职员工根据收入情况不同捐款数额不等,至1942年,全县共募得教师号飞机捐款253.5元。1944年10月13日,绵竹县立中学全校师生因积极参加青年号飞机捐款,获得教育部乙种奖章一枚。 在抗战后期,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有“一元献机”及“一县一机”运动。绵竹地区主要开展“一县一机”运动。“一县一机”是航空建设协会于1943年开展的捐机运动,“富庶的县市不止捐机1架,荒灾贫瘠的县份不易推行,如截长补短,最低希望一县一机”。 四川的“一县一机”运动自当年“八一四”空军节起,半年内结束。四川省分配给绵竹征募目标为一架飞机的金额即20万元。绵竹成立了捐款献机委员会,专门负责“一县一机”的宣传、征募、解缴任务,1944年2月13日,绵竹完成募捐任务。据馆藏档案统计,整个抗战期间,绵竹献机捐款326340元,在“航空救国”运动中贡献了绵竹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