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开元寺
作者:李忠明/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6-13
齐福开元村,因境内有寺名开元寺而得名。据开元村的有文化的老人说,在开元寺内曾经看到过唐朝时候的碑文。 不过,据史书记载,开元寺却是明朝宣德五年(1430)一个叫真韵和尚在一个古庙的基础上修建,在明清交替年间让张献忠给毁了。直到嘉庆十三(1808)年,才由一个叫心鉴的僧人重新修建起来。 木琼花,又名绣球花。每到夏秋季节,开元寺内的木琼花总是一团团,一簇簇,似雪,似玉,似粉,似霞,似仙子临风,似贵妃凭栏。每到这个时候,来寺庙里的人,除了烧香膜拜之外,还为了观赏寺内远近闻名的木琼花。开元寺内为什么对木琼花情有独钟?这还得从一段凄美的故事说起。 丙辰年间的一个雷焦火燎的正晌午,一位盘缠早已用尽的书生赶考回家,在路过后来开元寺前面那条溪流时,已经饿了两天的他实在是抗不过饥饿,一头栽倒在了路边。当他悠悠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瓜棚里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正在为他拭去头上的汗水。 “你醒了。”姑娘为他端来一碗凉水。早已经渴坏了的他,不顾一切地将那碗凉水灌下肚。又从姑娘手中接过一个白面油馍馍狼吞虎咽。 他的神情终于清明了,当他正要躬向救命恩人道谢的时候,他被眼前的姑娘惊呆了。多象他梦中多次出现的那位仙子哟!明眸皓齿,气若芝兰,那柳叶细眉,那娇嫩的红唇,那纤柔的身材,甚至那虽然是自纺土布衣裳,那纯洁的颜色,也是那样的巧合。 姑娘被他的吃惊的神态吓坏了。书生连忙向她躬身道谢,为了不引起姑娘的误会,干脆把自己的梦境说给了姑娘听。姑娘被他的梦境故事惊得满脸羞红。 这时,姑娘的母亲来了,一见自己的女儿居然和一个陌生的男子在一起,惊得魂飞天外。女儿把事情的原委说给母亲之后,善良的母亲不但没有责怪女儿,还夸女儿做得对:救人一命,胜造成七层浮屠呀!又见书生满脸正气,得知他的家离此又不远,不过二十里的样子,那是一家家教甚严的人家,也就放心了。当天,便热情地留下书生歇息调养身体。因为书生一来中了暑,二来身体两天没吃饭实在虚弱,怕他途中又出事故。 谁知,母亲的这一留,倒留出一桩事情,只刚见平日温婉开朗的女儿变得心事重重了晚上烧炎煮夜饭的时候,女儿是是打灶膛里的火落到脚下都不知就是把水都烧开了都忘了下米。难道女儿有了心事?再到书生的房间,见书生也是虽然书本打开,却魂游太虚了。母亲只好摇头,不晓得该咋个办了。 半夜,月光如水。母亲被一声狗吠惊醒只见家里那丛女儿最喜爱的绣球花丛边,那绣球花又叫木琼花,女儿的名字正好就叫木琼。女儿和书生的手握在一起了。不能一会,两个年青人又情不自禁地相拥在了一起。 第二天,书生踏上了归家路。姑娘把一株木琼花递到书生手中,含羞跑开了。 “伯母,木琼是小生的救命恩人,也是小生早已出现在梦中三生注定的仙子。小生这回去之后,立马让母亲前来提亲!”书生鼓起勇气向木琼的母亲深深一拜,许下了一个年青男人一生中第一个最庄严的承诺。 “去吧,木琼说,她等着你来接她。”母亲把女儿为他准备的干粮送到书生的手里。其中,还有一张绣着木琼花的手帕。 书生走了。 木琼等待提亲的人前来。可是—— 秋天来了,提亲的人没有来。木琼姑娘消沉了,脸瘦了。 端阳节过去了,提亲的人没有来。清瘦的木琼姑娘站在树荫下望着马尾河的流水发呆。 又一个七月初七过去了,提亲的人仍然没有来。木琼姑娘病倒了。 母亲实在忍不住了。请媒婆为木琼姑娘介绍了几个勤劳的小伙子。可是,被木琼姑娘拒绝了。 第三个端阳节又来了。又一个勤劳的小伙子介绍给木琼姑娘,这回,木琼姑娘破天荒地对媒婆说,请你不要再来了。木琼心里已经有男人了! 母亲知道,女儿深爱的那个男人负心了。她决定托人去为女儿去寻找那个李姓书生。不久寻找书生的人回来了。木琼姑娘的母亲才知道,书生当年一回来就被他母亲逼着和另外一个被他母亲看中,也是非常勤劳善良的女子结婚了。而且木琼姑娘母亲还了解到,书生本来二十四个不答应,把自己和木琼姑娘的事告诉了自己的母亲。无奈,书生的母以未经自己同意为由,高矮不同意,就在母子相持不下的时候,母亲突然重病,母亲临终前,以要书生与那个女子结婚为最后要求。书生是个孝子。不敢违拗母亲的话,只好泪流满面的答应母亲和那个女子进了洞房。这时,他的母亲才放心地合上了眼。三年过去了,书生和那个女子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了。目前,书生又上京赶考去了,不晓得啥时候才能回来。 回来了又能怎样?木琼姑娘的母亲叹了口气。 木琼姑娘的母亲忍着心痛,把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女儿,让她死了心。 木琼姑娘没有说任何话,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轻轻地啜泣了一夜,喊着书生的名字。最后,她穿上早已准备好的大红嫁衣,抱着早已准备好的让新郎在婚礼上和她共同牵引的大红绣球,在那个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早晨,永远地睡去了。 人们对木琼姑娘的死感到痛心,纷纷骂那个负心的李家书生。 再说李姓书生进京赶考,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考上了举人。还放了一个陕西兰田县的知县。尽管李大人也对妻女尽心尽责,但总是经常望着庭院里他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的那盆绣球花发呆。 二十年过去了,木琼姑娘的事早已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了。据说,李大人的女儿也长大成人成了亲。再后来,就不晓得到被朝廷调到哪里作官去了。 木琼姑娘的墓因长期无人照顾,已是荒草蔓蔓,快寥无踪迹了。 木琼姑娘和父亲早已去世,母亲孤身一人艰难地生活着。 这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叫真韵的和尚。说是梦见花仙显灵,要他在此地建一座庙供奉。他把木琼姑娘墓葬的几亩地买下来,修了这座开元寺。令人感屋奇怪的是,和尚居然把自己的禅房建在当年木琼姑娘的墓旁。他把木琼姑娘的坟墓修葺一新,在整个寺院里遍栽了丛丛绣球花。又在墓旁另建一个小巧玲珑的木琼仙子阁。里面塑着一位庄严美丽的花仙子,那模样,总让当地人感到几分熟悉,活象当年的木琼姑娘。真韵和尚每天除了正常的早晚课颂和讲经说法之外,还专门在专为木琼姑娘的墓前仙子阁里香案前,为她颂上一卷经文。此外,真韵还把孤苦伶仃的木琼姑娘的母亲接到寺庙里赡养,直到老人逝世,又专门为老人办了一场隆重的水陆追荐法会。 人们对真韵和尚的行为感到不解。认为他为一个未婚而亡且名声不好的女子颂经,恐让世人闲话。但真韵和尚却义正辞严地说:“众生平等,借人宝地建庙,理当恭敬主人。” 又过了三十年,真韵和尚老了。他事先在木琼姑娘的墓旁为自己修了一座舍灵塔。一天,他把徒弟招到身边,交待完后事便溘然圆寂。 事后,徒弟们在整理真韵和尚的遗物时,发现了真韵秘藏的檀香盒里,有一方绣着木琼花的手帕。同时还发现了一首诗词: 《仿苏轼江城子》 百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遥想当年寄情处,两难情,鬓如霜。 夜来寻梦溪边逢,木琼花,正芬芳。两拥无语,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魂断时,明月夜,痛断肠。——寄亡妻木琼 消息不胫而走。这时,人们才明白真韵和尚是谁。为啥子他是如此地钟爱木琼花。从此。那木琼仙子阁里人们似曾相识的美丽女子,不正是当年为情断肠而死的痴情女子木琼姑娘?那是真韵专门因木琼姑娘而出家,为木琼姑娘建庙超度她的芳魂啊!从那以后几百年,开元村的年青人,不知咋的,都喜欢从开元寺里聘一窝绣球花种在自己的房前屋后。这种爱好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