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齐福场
作者:李忠明/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6-09    

射水河流经到齐福镇七佛寺的地段,有一座码头。就是已经存在了近千年的射水河渡。在码头东约半里,有一座庙宇,名叫“七佛寺”。整座庙宇掩卧在一大片柏树林里面,那片森森古柏,重建于康熙年间,少说也有三百年左右了。从南到北约两里,从东到西约一里。林中细砂铺地,小草如茵,黄莺挂巢,白鹭成群,丹鹤成双,灰鹤起舞。庙门朝西,临河而开,那条驿道从北到南傍门而过,不到一百步紧倒一个拐,顺着庙宇的南外墙,穿过柏林,便是清代武举方家大院子。过了方家大院子,便到了麦草堰的沟渠边。沟渠上架有一座高高的木板桥,这样座桥名叫“高桥”。这座桥是边接绵竹到观鱼镇,广汉金轮镇至成都的古代最重要的官道的重要桥梁。桥边又有几间茅草屋,里面卖着“三合泥”,油茶,汤圆,还有豆腐干,油炸花生,卤猪头等下酒菜,来往客商和贩夫走卒们把这里视着歇脚的上等去处。因此,这里和七佛寺一样,早早就出了名——“高桥店子”。

从庙门的台阶下来,便到驿道,穿过驿道,再往前走便是终年船行舟走的射水河,河水终年一碧如玉,就是洪水天。也可掬而饮之。几块大石,构成了一个极佳的洗浣僧衣的去处,站在这里,两岸树木蓊蓊郁郁,云起鸟飞。顺着上游驿道的岸边,是一排水桶大的杨柳,绿绦依依,巨大的树根,紧抓住岸边泥土,护着驿道。往下游望去,便是那片柏林,要道拦河短堰。

再回头看庙门,金碧巍峨,一副对联赫然朴面而来。上联:九龙山,九条龙,龙龙含宝。下联:七佛寺,七尊佛,佛佛顶珠。走进庙门,便见观音殿,那尊慈眉善目的救苦救难的美丽女性,以特有的神闲气定和对人间万千问题早已答案成竹在胸的微笑迎接着你,使得你的万千愁楚在她面前一扫而光。你对她一合掌,念一声“南无观音菩萨”,然后绕过两边的廊道,便是传经布道的讲经厅。厅前两株巨大的香樟树,高30多米,相传为第一代高僧所植。已有三百多年,直径近两米。巨大的树冠犹如两把华盖,高耸入云,方圆几十里便可看见浓云涌起般的树冠。厅里绣团锦墩,终年在这里参禅打座,听经说法者不断。

再向东走十步,穿过两株桂花树——一金一银,一袭金银花护顶的通道,便是七佛寺正殿所在。里面依次供奉着:毗婆尸佛,尸弃佛,毗含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佛顶珠,宝相庄严。使人肃然起敬,诸欲皆灭。

这里的香火极盛,庙里的和尚不但吃斋念佛作法事,还行医治病。他们还专门为那些潜心攻读四书五经的学子秀才提供食宿,晚课后,闲瑕时,方丈知院还与秀才学子一起谈经论道。因为这一点,这里还成了学子秀才向往的地方。

全国解放后,绵竹县政府调整行政区域划分,决定从孝德,观鱼,清道,新市各切一块组织一块新的行政区域,新的行政区定名为何,当时的老乡长赵从林召集各村乡亲父老一起讨论。乡民马上想到七佛寺,为什么不用七佛寺为乡名呢?

“要得锤子!不妥不妥,那太,太…….这个……这个……唉,有了!七佛——齐福,取它的音,变“七”为齐,变“佛”为“福”,齐福齐福,一齐幸福,一齐奔幸福。”

“同意!”所有的砣子(拳头)举起来。从此“齐福乡”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