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绵竹·旧光阴】抗日壮歌:绵竹在抗战中的贡献
作者:邱云辉     来源:绵竹市档案馆     日期:2023-07-07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当地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军民、海内外的华夏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在这场民族解放的战争中,地处大后方的四川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齐心协力,共赴国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绵竹,抗战时期隶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1937年全县总人口257700人,其中男153042人,女104658人;地方总决算收入16.43万元(银币)。抗战爆发后,绵竹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毁家纾难,倾尽全力,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洪流。

1937-1945年,绵竹共出征壮丁18816人,阵亡304人,征募粮食1071100.95石,捐款献金3915600元;直接损失347750000元,间接损失1082400000元。

宣传先行,助力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1932年2月24日,绵竹县政府按照四川省的统一部署,要求县级各机关团体、学校,自3月1日起在全县开展“暴日侵占东三省,破坏国际公法雪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让全县人民“彻底明了日本对我国无理侵略,提起爱国精神,群众共赴国难。”从1932年3月1日起,县属各中小学首先成立了反日分会,组队开展宣传,每周三、周六黎明及每月一号,在规定地点,召集全校师生通报日本侵略东三省经过、战况及政府对日方作战的策略。在通俗教育馆内,模拟东三省环境及地貌,搭建演讲台,遍贴抗日宣传标语,将日军炮轰沈阳,戕杀同胞种种暴行排练成情景剧,对全县民众开展雪耻教育。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7月23日,四川成立了各界抗敌后援会。1937年12月18日,绵竹成立了“抗敌后援会绵竹分会”,各乡相继成立了抗敌后援会支会。

县城各机关、学校自发组织抗日宣传队,每到逢场期公职人员及学校师生到街头、市场、剧院演唱《松花江上》《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向群众讲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暴行,东北沦陷区同胞们控诉日军惨无人道的恶行,揭露其企图并吞全中国的野心,要大家觉醒起来一致抗日。前方浴血抗战,后方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抗战,绵竹工商各界也积极响应参加宣传活动。

1938年,神州大地处处沸腾着抗日救亡的洪流,绵竹各级学校以编制校歌为契机,将抗战救亡的内容写进校歌,师生们的爱国热忱通过校歌喷发出来。如新市乡中心学校校歌唱到“七七事变,全民奋起,勤修吾侪学业,保卫吾国疆圉。” 富新场小学校歌唱到“大敌当前,尝胆卧薪,宁辞艰难困苦?莫怠惰、莫因循、莫怯懦、莫骄矜,认清目的,踏定足跟,大家向前进,大家向前行。” 绵竹县立初级中学每日在三餐前,由值班老师带领全校学生朗诵就餐誓词:“誓以至诚,效忠党国,我之仇仇,侵我东北,咄咄逼人,刻刻未息,一寝一餐,不忘报雪。”

为了进一步激发人民的抗日情绪,各小学将高年级学生组成“晨呼队”,每天五更前集合,拂晓前到大街小巷边走边呼“同胞们!时间不早了,大家赶快起来!”“驱逐日寇!肃清汉奸!打到日本军阀!复兴中华民族!”或轮流高声唱《义勇军进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中华男儿血》等抗日歌曲,其目的是要警醒人们国难当头,随时有国破家亡的危险,每个人都应早早起身,各勤本业,以此支援前线,保家卫国。

捐款捐物,支援前线

1936年5月至10月,四川参加国民政府发动的全国性“献机祝寿”运动,全省共捐款购机3架,绵竹捐款2300元。 1938年4月至1939年6月,全县开展了“中国儿童号”献机运动,城乡各学校共募得儿童号飞机捐款192.55元。1943年开展“一县一机”的捐机运动,绵竹共征募捐款20万元。

“秋风起,秋风凉,战士杀敌上前方,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打胜仗……。”抗日歌曲《送寒衣》,反映了前方战士英勇作战的精神和后方民众支援抗战的心愿。抗战期间,为了支援前方作战,绵竹人民积极响应号召为前方抗战勇士们捐募寒衣,各学校以组织演出话剧、歌舞、双簧、魔术等形式募集钱款,将所有门票收入全部交由绵竹县抗敌后援会集中电邮给前方战士添置寒衣。1938年10月,按照全国寒衣总会的规定,四川应征募寒衣80万件,摊派第十三行政督察区4万件,绵竹先后征募衣物及寒衣捐款折合1万余件。

1937年8月17日,国民政府在全国发行50000万元“救国公债”,限期三个月内完成。9月18日,四川成立了救国公债分会,为了完成派销的1700万元救国公债,四川省政府将所辖各县按照贫富程度分为14个等级,分摊金额从4000元至16万元不等。四川省政府先后于10月9日、11月19日给绵竹县政府下达两道训令,要求务必按期足额缴纳。10月18日,绵竹成立了劝募救国公债支会,专门负责公债劝募事宜,仅仅十天后,即10月28日,绵竹上缴第一期救国公债35000元,到1937年底,绵竹分三期共上缴救国公债105000元。

1938年2月,绵竹爱国士绅14人分别认购救国公债1000-4100元不等共计26300元,受到通令嘉奖。之后,国民政府又先后发行了国防公债、建设公债、战时公债、同盟胜利公债等,绵竹人民倾其所有积极认购,力所能及地支援抗战前线。

1938年7月,在全面抗战爆发一周年之际,绵竹县政府专门举行了“七七”抗战纪念献金活动,凡县城各党政机关法团学校所属职员自动捐款,每人2角起,最高捐款2元。同时在县政府门口、公园门口、东北河坝、戏院内等11个地方设置献金处,接收民众捐款。全县群众踊跃捐款,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如,国医支馆每名职员献金4元1角;县立城区各学校教职员工共献金500元;绵竹税务分所从所长到普通职员献金1元至5元不等;天主堂教民献金32元。据馆藏捐款登记名册显示,1938年首次献金活动,各机关、法团、学校、医院及个人捐款献金900元,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

出工出力,修建机场

为适应空军作战的需要,1938年,四川省政府遵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经航空委员会四川修建机场委员会决定,启动“紧急国防工程”,在太平寺、双流、新津、简阳等九地,进行新建和扩建飞机场。先后征调德阳、简阳、双流、广汉等12个县,20余万民工参与修建。机场建成后,根据战事的需要先后进行了扩修。

1940年4月16日,绵竹奉令征调民工1500名,单独扩修双流双桂寺机场,限期于5月1日前到达指定地点。为了统一安排和协调调度,完成分摊的扩修工程,绵竹成立了航空委员会双桂寺机场扩修民工总队部,李建猷任民工总队长,魏子明为征工委员会委员兼任双流办事处主任,负责协调征工、修建、督工等一切事宜。民工总队下设4个区队,8个中队,由赵海如、王北超、曹廷锡、杨汉分别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区队长,戴钦明为会计员。据《扩修双桂寺机场绵竹县民工姓名清册》统计,绵竹参与扩修工程的1500名民工,多为35-45岁的青壮年,年纪小者13、14岁,年龄大者60岁左右。

为了加强对民工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4月25日,绵竹县政府制定了《双流双桂寺机场民工管理规则》,规则共九条:一、各区联保所征民工一律编组成队,由各级中分队长负责统管;二、各民工携带之衣物出发时必须规划齐整,以重观瞻,以分队为单位,锄头在前,其次鸳篼、扁担,再次被盖、草席、稻草,毋须平均分配,碗筷及炊�器具,概由伙夫搬运,先行出发;三、行进间之队形,务须保持衔接,不得凌乱;四、途间食宿地点,务须严守秩序,不得有丝毫之骚扰;五、民工早晚及在途中开餐、休息均须点到;六、民工中如有发生临时疫病者,须立向大队部医官报请诊治;七、民工到达机场后尤应注重清洁卫生;八、如遇空袭时,各分队应组织往适当地点隐蔽;九、以上数项各级队长奉到后即如实遵行。

1940年4月27日,各联保应征民工统一在县政府集合,由李建猷带队于4月28日从绵竹出发,5月1日如期达到双流,5月5日设立工程处并正式开工建设。

绵竹参与扩修的地段,长1000公尺,宽400公尺,共计40万平方公尺,含村庄7个,大小坟山10余处,沟渠池塘水井堤埂不计其数。在扩修机场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建设经费不足,民工们吃的多为糙米饭杂粗糠,有时甚至用盐水泡菜下饭,卫生条件极差,因此常患痢疾。居住条件也相当恶劣,民工们搭起简陋的工棚,并自带谷草铺连间地铺,工棚内虮虱成堆。冬天,民工们衣单被薄,只有捡废品、土箕生火取暖,民工因伤因病而亡者很多。

据1940年《绵竹县修建双流机场各区联队民工因病请假条》记载,绵竹民工因建机场病者多达400余人,占总人数近三分之一,有的民工还因久病不愈,缺医少药而亡。

1940年6月25日,绵竹民工总队第一区队第三联队队长陈岐在给总队长的请假报告写道:“本队民工李元发久病不愈十分沉重,挑担艰难,不能工作,无人料理,恐其病势发生变故,职请求钧座着该民工李元发给假回家,自行诊治”。6月27日,第三区队三中队队长廖作成给总队长的请假报告中称:“本队第一期民工郑时榜因病沉重无法行走,职派本队一期民工黄兴达、张仁先将他抬至观鱼场送回家”

虽然条件艰苦,生活艰难,疾病缠身,但是在面临民族存亡、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绵竹人民忍饥挨饿,前仆后继,积极参加机场扩修工程。

1940年11月,绵竹民工征工委员会委员、双流办事处主任魏子明,绵竹县民工总队长李建猷申请对扩修双流机场民工进行慰问,在给绵竹县长高岳及征工委员会各委员的电文中写道:“我绵竹民工自奉令担任扩修双桂寺机场工程以来,已逾半载,垫款累万,动员盈千,工程浩大,艰苦备尝。值兹抗战建国伟大时代,吾人得能为国家实地效力,自是幸事。每一念及,故虽寒不觉其冷,虽苦似有荣尔者,朔风凛冽,塞上草衰,惟战征人,栉风沐雨,各民工多来自田间,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其报国情绪弥殷,其苦干精神堪佩”

1941年4月20日,经航空委员会工程处验收,绵竹顺利完成双桂寺机场的扩修任务,共支出费用240856.25元,米9272.6斗。

保家卫国,勇上前线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7日,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飞抵南京,在随后召开的国防会议上,力主进行全面持久的抗战,并表示,为了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8月26日,刘湘发表《为民族救亡抗战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川康军民同仇敌忾,毁家纾难,奋起抗日,同时担负起后方根据地的重任。9月1日,川军誓师出川。绵竹儿女与川内其他各地爱国青年一样,积极主动请缨上前线杀日寇,辗转山东、山西、鄂西、滇缅等国内外战场。

1936年,驻防绵竹的为陆军第41军第122师王铭章部下第364旅旅长王志远。1937年9月6日,王铭章在德阳县广场召开出川抗日誓师大会,所属部队编入第22集团军战斗序列。9月12日,王铭章率领第122师,指挥第124师徒步出川,绵竹男儿随之奔赴战场。部队到达宝鸡后,归入第二战区战斗序列,第122师为前卫部队,驰援晋东,由于作战勇猛,获得了战区“王师在晋东作战中,英勇善战”的嘉奖。1938年3月,藤县保卫战打响,日军3万余人、战车百辆围攻藤县,代理军长兼122师师长王铭章率部血战,寡不敌众,壮烈殉国。据《绵竹县出征阵亡员兵死亡壮丁姓名表》记载,在41军第122、第124师两个师中阵亡的绵竹籍战士共34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英、美盟军在东南亚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也为了捍卫我国西南边疆的领土和中国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对外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踏上了入缅的征程,在异国他乡与日寇殊死作战。

1944年在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绵竹的公职人员、教师、大专学生毅然投笔从戎,自愿申请上前线服役杀敌。据馆藏《民国三十三年绵竹应征远征壮丁名册》统计,当年绵竹共有70余名青年参加远征军。

1943年12月,时任绵竹县孝德乡第十三保副保长的张佐卿积极响应远赴印缅的号召,自愿申请辞官参加远征军出川杀敌,受到绵竹县政府的通令嘉奖。青云,绵竹县广济乡人, 1943年冬月乘机到印度驻防,与敌在缅甸红岩山作战,右脚受伤,左手折断,身成残疾,回原籍休养。

面对日寇的入侵,面对国土的沦丧,众多的绵竹热血男儿将生死置之度外,泪别父母,抛家弃子,甘愿冒着敌人的炮火,踊跃从军抗日,保家卫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举国欢庆。9月12日至9月14日,绵竹举行了为期三天盛况空前的“绵竹县各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各机关、社团、商铺悬旗三天,张贴对联,悬挂彩旗灯笼,举行龙灯和狮子灯游行,以各种形式庆祝这来之不易的伟大胜利。

为了追念抗战阵亡将士,绵竹县政府筹建了忠烈祠,把阵亡将士牌位恭送入祠祔祀。每年在清明节、七七抗战纪念日,举行有机关、社团、学校及抗战阵亡家属参加的抗战阵亡将士公祭仪式,以此祭奠为国捐躯的英烈,褒扬抗日阵亡将士之功勋。

抗战期间,绵竹儿女怀抱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彰显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