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五十九年,皇帝想起了四川汉州府呈来的奏章,又亲批了一个“准”字,便萌发至川西北一游。看看川西绵竹武都山严仙观是否如奏章上所说:在重修灵官殿。目睹一下儒仙严君平先生风采,再去拜谒南轩夫子张栻的祖墓。
青衣小帽,带着一名大内侍卫租车赁馬从甘肃入陝西,越秦岭从广元入川。主仆二人悠哉游哉,经绵阳落凤坡至白马关凭吊蜀汉军师庞统。两天后来在绵竹武都山严仙观,见五担池,水碧如玉,松柏挺立,溪涧叮咚,烟霞交映,鹤鸣鸟歌。拔毛宅池上八局亭内君平先生席地而座,持卷抚须,神貌清癯,威而慈,严而仁。儒巾飘带随风飘拂,丝带上玉佩生辉,兰衫得体,广袖微拂,儒骨仙风。乾隆帝拱手施礼。侍卫倒身下拜。
出了严仙观主仆二人信步前行,来在一个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四条大路呈现眼前,主仆心中纳闷:我们去汉王大柏林该走那条路呢?这时来了一位老农,㧯了一把锄头。侍卫拱手道:请问大伯。我们要去汉王大柏林该走那条路?老农用手一指,往西走便是。乾隆帝忙问:这三条呢。老农道,上至白云山40里,下至绵竹30里,右去九龙8里。说完老人叹息了一声。乾隆忙问:老伯有何难事唉叹不已?老人道:我倒没有什么难事,难事就是这条十字路,每年都有人在此迷失路途,往返来回半天。这里前不靠店后不挨户,若无人从此经过,迷路人少则转几个时辰,有时还从原路返回。唉!
乾隆帝告辞老农来在大柏林見古柏森森,雍国公张咸,秦国天人计氏墓莹庄严,佈局严谨。又去张氏宗祠谒拜南轩夫子张栻。龙心大悦。一想起自已迷途十字路,老农的唉叹,便在张氏宗祠索来纸笔写道:“东至汉王八里,西去九龙八里,北至白云山40里,南至绵竹县30里。落款是清乾隆59年桂月”。
第二日来至绵竹县城,乾隆帝叫待卫将他写的等交给县太爷,又拿出一柄折扇说:县家如有疑虑,你展开折扇,他一看便知。
侍卫擂动法鼓,县太爷升堂。侍卫昂头进了公堂,拱手将纸条递上:请县太爷过目。县太爷接过一看,摇着头说:写些什么,本县看不清楚。侍卫将迷路之事详告。县太爷说,区区小事与我何关?侍卫从怀中摸出折扇,哗地一声展开,县太爷咚地一声跪下叩头不止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侍卫道:“限你一月之内办妥此事,並将图本送入京中。”说完转身而去。
这位归县太爷进士出身,颇有此些学问。他摊开画纸握笔在手,一个通宵县太爷屋中灯火通明。第二日辰时将设计图交与师爷,吩咐:照此办理!师爷展开图一看:顶上一宝顶,势如龙珠屹立,顶下四条龙背从宝顶上伸下,四角髙翘,龙背中屋面铜瓦连扣如紫禁城上琉璃瓦一般。再看尺寸:碑高2尺1寸5分,四面均宽9寸5分,碑座長l尺9寸5分,宽1尺3寸5分,厚9寸5分。
师爷立即招募石匠选来马尾河上等石料作碑身、碑座,并将乾隆手书碑文拓刻碑上,派快马将图送进京城。
一切准备停当,于9月25日立碑。县太爷带着大小师爷,三班衙役,用黄绫包碑,八人青纱大轿抬起,一路之上鼓乐笙箫。来到十字路口中央,县太爷命人挖基,松土挖开见一张黄纸条,展开一看,一个“乾”字。县太爷、师爷、三班衙役、名流乡绅纳头便拜,三呼万岁!
西蜀道迷乾隆爷,县令奉旨兴善业。石碑暗示九五之尊,融通东西与南北。
县太爷执锄挖基立碑,此碑:四方四正。被人呼为“四方碑”。
后将碑抛于沟边。包产到户后,挖沟又被挖了出来。字迹无损,碑体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