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楠木沟
作者:尹天润/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3-05-30    

  天池乡“楠木沟”因满山遍布楠木树而得名,海拔高度在1000——17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摄氏12.5度,是“德阿”公路通往九寨沟段的必经之路。沟内有20多处自然景观,春看青,夏看绿,秋天看彩林,冬天看日出;四季秀色迷人,风景独好,是休闲娱乐、度假观光的最佳胜地。

  到楠木沟观光的游客必定到“滴水观音”、“龙脉宝地”(古墓)两处圣地游览朝拜。从“卸军门”听史,“小南海”看图,“知音泉”(冒水洞)洗手,“洗心泉”洗心,“长寿泉”取水,“滴水观音”敬香,到“龙脉宝地”观光;又分两路:一路沿“送子观音”,“石硐窑”,“龙泉”、“灵隐瀑布”返回“小南海”,在农家乐休息;另一路经“三口锅”、“彩林”、“竹海”、“原始森林”直到“云湖森林公园”。 

  楠木沟第一景:雄关漫道——卸军门

  “卸军门”位于天池楠木沟村,东靠“扇子坝”高山,南对“一把刀”山峰,下有“绵远河”急流。“卸军门”是两山相扼之山口,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又是绵竹通往天池、清平、茂县、九寨沟的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有雄关漫道之称。

  相传,东汉刘秀的队伍路经于此,见此咽喉之地,在此下马解鞍,卸甲安营休息之处,故名。

  1950年2月,国民党军残部赵洪文国组织的“冀热辽边区第二路绥靖总指挥部” 武装叛乱,在这里据险扼守,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二军独立第一师曾两次与赵洪文国激战于卸军门,将其歼灭。

  3月,国民党军起义部队三0二师叛变后,大部分叛军也集聚在这里固守,人民解放军第五五四团首先攻占卸军门,占领有利地形,最终消灭了叛军。

  楠木沟第二景:小南海——现彩图

  小南海的水,清澈见底,无任何污染,与优质矿泉水竞相媲美,其水色蓝得丰富,蓝得醉人,从浅蓝到深蓝,层层叠出,非常美观。山影倒映海中,与绿的、红的、金黄的树叶,洒在湖面,碧波荡漾,五色缤纷,幻彩飘露,极其柔媚,犹如一幅美丽的彩色画图。

  楠木沟第三景:延年养肤——长寿泉

  楠木沟有句民歌:“水冒长寿泉,喝了变少年”,长寿泉的水从原始森林冒出,含丰富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汇成一道瀑布飞流直下,流水聚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势如鼎沸,泉水甘甜可口,用来沐浴后,能保养肌肤,健康长寿。

  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少年男子常年在此洗澡,不仅白皮嫩肉,长大成人时更加俊美,他经常在长寿泉洗澡,虽然到了四十多岁,但还像20岁的青年人一样。可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却病逝世了。这个要续弦的中年男人引起了许多少女的垂青,都纷纷主动求爱,因为他还像青年少男一般俊美。后来,他长年坚持在长寿泉洗澡,终生无病无灾,最后他活了144岁的高龄。如今,有许多游客都在此打水带回家里使用。

  楠木沟第四景:滴水穿石——显观音

  滴水观音在一根线瀑布落水处,由于千年瀑布长流,滴水穿石;阳光从林间穿过,清澈的山泉中倒映出一尊观音像,神像时不时地映在了岩石上,自然形成一个观音石像的独特景观。人们无不叹为观止,都认定是观音菩萨显圣,便捐资塑造菩萨金身。消息传开,远近数百里的信众纷纷前来参拜,并打取圣水回去喝,以解百病之苦,也有不育妇女来求贵子,又往返还愿,至使滴水观音景点盛况空前。文革期间,石像被红卫兵毁坏,近几年又才从陕西请回汉白玉观音圣像,供游客观光,信众朝拜!

  楠木沟第五景:六个罗汉——守龙宫

  楠木沟大悲山下有个水帘洞,洞中钟乳石形成,石笋、石幔千姿百态,好似海底龙宫,可与桂林七星岩媲美,水帘洞下有溶岩,有千年滴水形成的6尊状如罗汉的钟乳石,静坐水帘洞下,把守着这“海底龙宫”。众多游人叹为奇观。

  楠木沟第六景:古墓蟠踞——龙脉地

  天池乡盛产白痂竹,“南木沟”数百亩竹海笑迎四方来客;翠绿的竹海间气候凉爽,景色宜人。当你登上山腰,只见此地背靠高高的白岩山,东边小白岩,西边灯盏窝,南边一道宽敞的刘家沟,沟对面是茫茫竹海,像一把龙椅,龙椅中间突起的山嘴忽然出现在你的眼前,就像一条青龙坐落在青山翠绿之中,这是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

  这座山腰间的龙头名叫炼丹坪(传说是药王炼丹的地方),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一个九岁小姑娘上炼丹坪割草,突见七匹金瓦闪闪发光,小姑娘动手把这七匹金瓦搬进自己的猪草筐内,突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倾盆大雨,小姑娘无法前行,只好放下金瓦,独自回家,当小姑娘放下金瓦后,天空突然又变得晴空万里。后人把炼丹坪改为金瓦坪。

  常言说:“穷想富,富想官,官想当皇帝,皇帝想成仙”。清代富豪谭氏家族为了想世代做官,请释比(端公)寻找龙脉宝地,于是选中了金瓦坪这块风水宝地。谭氏家族便将逝去的母亲埋在金瓦坪的龙头上。没过几年(清同治八年),谭氏家族的后人谭能高果然高中进士,任陕西延安府定边县知县。今天看到的古墓,已经多次被盗,好在墓碑基本无损坏。

  清宣统年间,绵竹县与茂县为争这块风水宝地,为边界问题时常发生纠葛,茂县县令来到绵竹协商,绵竹县令设宴款待,酒过三巡,绵竹县令说:“只要你让我一箭之地,我保证什么事都好商量”。茂县县太爷心想,一箭之地,不过百多米,一口应承说:“一箭之地,何足挂齿”。绵竹县令忙叫衙役拿出箭来,刻上记号,搭上箭,弓开如满月,嗖!地一声射了出去,下令双方师爷和衙役快马查看落箭之地,两县衙役快马加鞭经卸军门,小岗剑,元宝山,清平大坝,小木岭,一直到大火地才找到那支箭。两县知县继续饮酒,双方人员回来报告说:“大老爷,箭落大火地”。茂县县令无法收回承诺,十分慷慨,“大火地就大火地,叫羌人退出大火地”。茂县县令哪里知道,大火地离汉旺有百里之远,自己吃了哑巴亏还不知道。原来绵竹县令事先就派人百米处落箭之地,把箭藏起来,又派人把一模一样的箭插在了大火地。

  楠木沟第七景:白岩山上——观日出

  白岩山,海拔2100米,山势险峻,晨曦初霁,峰峦浮空,雾气弥漫,彩云铺海,红日东升,大如车轮,万道金光灿烂,染红天空。游人登上山顶,真是一处观云海、望日出的胜地,也是摄影爱好者、文人墨客向往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