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五担池
作者:罗剑云/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3-04-07
玉妃的母亲一胎五丁一女,家人都疑是不祥之兆。便托人顺山间小道,往西南行将玉妃抛丢至无人之处。委托人将女婴抛至荒林之中,掩面哭泣,强忍泪珠,祈祷上天:“但愿有过路君子,将女捡回,抚养成人……”随即跪在地上叩头不已,依依不舍离去。 这座荒山下行几里有人居住,往上都是山山相扣,群山耸立。这玉妃也是命大,委托人走时鸦雀无声,一群梅花鹿从山上往下走。她便悲声大放,哭声震地。 一只母鹿来她身边,仔细用鼻子闻了闻,再扬起前蹄,轻轻地晃动着她。 她不哭不叫,睁大眼睛,死死地盯住母鹿。 母鹿想了想:张开大口将她叼住,往山里走去。 母鹿痛惜玉妃,日以鹿奶哺养,红日初升便将她叼至龙洞子,用龙洞子的冰露玉液,仔细的将她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再叼回鹿窝,用山茅草铺垫的窝又舒服又暖和。玉妃喝足吃饱鹿奶,微笑地望着母鹿,母鹿依偎在她身边,母鹿也露出欣慰的微笑。 给玉妃洗浴的龙洞子被号称为“玉妃泉”,母鹿被蜀王御封为:“鹿堂圣母。”母鹿哺玉妃之地御封为“鹿堂寺”,塑鹿堂圣母祀供。 赵敦彝有诗云:“何是呦呦者,能生窈窕人。母位巴子国,管领蜀宫春。古寺云埋久,高僧礼遇亲。层岩留胜迹,资讯不妨频。(鹿堂寺在遵道狮子洞上边)” 母鹿哺玉妃数日后,仍将玉妃叼至被抛之地。上清宫住户,一妇人走亲路过此地,听见婴儿啼哭之声,一看,是一女婴,生得眉清目秀,满身犹如羊脂白玉一般,肚脐有一颗朱砂红痣。女婴看见有人,悲声大放,泪珠涟涟。妇人一见,实觉可怜,便将婴儿抱起。 母鹿立在一大石上,眼望着妇人转过山梁,才悄然离去。 这位妇人将婴孩抱回家中,一想:自己无奶哺育,这便如何是好? 猛然想起:“上清宫武氏之妇身强力壮,生五丁尚能哺育,据说还有余奶。”便将婴孩送至武家。 武氏一见此女长得玲珑可爱,突然发现胎记,放声痛哭起来。 这位妇人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武氏将原委说明。 这妇人当天祝曰:“此女数日不死,日后必有大福,望天地怜佑。” 自从玉妃进了蜀宫,又生下了太子,蜀王对她钟爱有加,知道玉妃还有五兄,便下旨召进宫来。蜀王见武家五丁,生的腰圆膀阔、狮头豹眼,力大无穷,便将五丁御封为大夫,因是武姓,被蜀王及群臣称为“武都大夫。” 蜀王下旨:“立武都郡,郡领下办,武都、汉阳、略阳、安定五县。将五县赐予五个妻舅一人一县,作为养老封地(今绵竹城北15里的武都山,以武为名)。 武都大夫极其忠实蜀王,在平定巴乱中屡立战功。五丁不畏艰险,开栈道,使蜀难入之地有路可通,为蜀川各民族和蜀政权立下不可磨灭的赫赫功勋。成都人不忘五丁之功,建成五丁大道,昭示着五丁的功勋。 蜀王驾崩,临终前嘱托:“骨埋武都……” 王崩,正是八月天气。天阴雨绵,成都至武都虽只二百余里,却有山水相隔,若时间拖延,不是骨朽便是肉烂。 玉妃与五兄商议:“将王葬于成都,覆盖武都之土,以了蜀王之愿。”五丁自告奋勇,愿担此任。 五丁收拾行装,不分星夜,回至家乡,在上清宫侧挖土五担。五丁担走这里土五担,这里便自成一池,碧水悠悠(在今严仙观门前)。将土日夜兼程担回成都,覆盖在蜀王墓上, 便自成一山,名“五担山”(在成都北较场军区大院内)。从此以后武都有五担池,成都有五担山。几千年来,武都山其名未改沿袭如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