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绵竹·旧光阴】尺牍传情:王干青烈士书信中的家国情怀
作者:李锐智
来源:绵竹市档案馆
日期:2022-05-06
1936年王干青作即事四绝手稿(绵竹市档案馆藏) 他是发动震惊川西北的绵竹七四农民武装暴动的领导人;他是旨在创建川西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广汉起义的参加者;他是抗战时期四川上层人士与延安联络的特别代表;他是被囚于特委会看守所仍联合狱友与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的不屈斗士。他就是成都十二桥烈士绵竹人王干青。作为革命家的王干青已被人所熟知,然而在其个人生活中,在其与朋友的交往中,他还是一个手不释卷的爱书人,一个情感丰沛的诗人。 绵竹市档案馆珍藏的数十封王干青烈士书信诗词手稿,或激情澎拜,或斗志昂扬,或忧国忧民,或隽永温暖,细腻而温情的笔触勾勒出王干青烈士内心坚定而纯粹的信仰与追求。每每阅读烈士家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对家与国的思考。 王干青(1890-1949),又名世祯,号翼,化名潜夫,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绵竹五福乡人。王干青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进入私塾后,由于家境贫困,无钱购书,只得抄书。在中年后王干青自述他仍会抄书,其原因也正是来至于幼时抄书而形成的习惯。稍长,王干青准备参加童子试,但因家庭经济困难,长辈不允许其考试,后经人劝说,家里才为王干青凑齐考试所需的费用。生活的艰难,读书求学的不易,让王干青有一种迫切想改变命运的思想,也让他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勤奋刻苦成为他整个学生时代的写照。后来,王干青果然以优秀的成绩相继考入绵竹师范学堂和四川通省师范学堂。由接受教育而培养出对读书的热爱贯穿了王干青的一生。 如果说青少年时代读书是为了完成学业顺利升学,那么从这以后王干青读书则是为了寻求变革社会的方法与排解心中忧国忧民的情怀。1934年8月王干青致书在中坝(今江油)担任省立二中校长的好友章璞(地下党绵竹人),听闻“中坝多旧书”,便询问其 “物色得有否”。并说“棣(同弟指章璞)代购之《通鉴》预约劵已寄来”。信中王干青请章璞代购的《通鉴》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该书记载了周朝到五代时期一千多年的历史,总结了历朝历代的兴亡得失。王干青阅读此书也正是想从书中吸取变革社会,拯救国家的方法。 绵竹七四农暴与广汉起义失败后,为躲避军阀对他的抓捕,王干青在外地隐居,在这期间他辗转多地,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未能让他对读书的兴趣消减,1933年6月王干青在信中向章璞述说他精力的衰退与他读书的状态,他在信中说“惟聪慧日漓,积力日衰,”感慨自己“读书乃毫无进境。”这固然是外部环境对王干青造成的影响,但也可以看出王干青对读书的执着,正是这种对读书的执着,书中的营养不断的坚定着他的理想与信念,塑造了他坚毅果敢,无畏无惧的革命领导力。 “诗言志,歌咏言”先哲们揭示出诗歌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意志的重要方式。王干青在其阅读中也尤其喜爱诗词一类书籍,他不仅以阅读诗歌为乐趣,并且进行诗歌的创作,用诗歌抒发出他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思考,抒发出他对妻儿、同学、朋友的真挚情谊。 1932年成都发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巷战,由于过度担心自己在成都读书的儿子与友人的安危,王干青“病亦随之而起”。当年11月,他在给章璞的信中表示自己“心病胜于身病,与其多服峻补之剂,不如获一闲适之处,多读几卷有趣味之诗文似较为得也。”身体不适,炮声隆隆之际,仍以“多读几卷有趣味之诗文”来释放心中的情感,可见其对诗文嗜好之深。 1933年6月王干青告知章璞近况 “抄诗书诵习已千余首”并还想“再读一年”。 1934年8月王干青再次致书章璞谈论诗歌:“近阅古人诗文,尤向往于六朝谢康乐(谢灵运)、沈休文(沈约)、鲍明远(鲍照)、江文通(江淹)诸家。”请章璞代为购买以上诗人的文集。六朝是指三国至隋朝在南方的六个朝代,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火纷飞,社会动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文人在一些诗歌中常常寄托建功立业的抱负与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王干青对这些诗人的向往,正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情形与六朝极为相似,他此时的思想情感与这些诗人们产生了契合与共鸣。强烈的家国情怀让他迫切想要阅读这些人的诗歌作品并且通过自己亲身创作诗歌来抒发宣泄出来。 当军阀之间不停的征战与斗争时,王干青发出了“大兵大狱国人尽,狐搰狐埋正义亡”的抨击。当看到百姓生活异常艰苦,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换来美好生活时,王干青掷地有声的喊出了“拼将碧血染山河,革命功勤斩伐多”的号召。寒冬之夜,老妻为王干青缝补破袄,夫妻于灯前话旧,王干青感慨到 “呵冻烦君补竟夕,重裘笑我说当年”,患难夫妻之间的默默温情令人感动。避居乡间,当年在成都通省师范学堂的同学来探望他,王干青饱含深情的写到“百花潭上千盅酒,万里桥西无限春”,学生时代的意气风发让人激情澎湃。幼子因病而亡,王干青哀叹到“以诗十首,写我忧悲”,一位父亲的丧子之痛使人伤感。 王干青一生爱读书,在书中他寻求变革社会的方法,铸就了他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担当。读书的同时他也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家国天下的情怀。阅读王干青烈士留下的家书与诗歌,让今人看到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看到革命先烈的奉献牺牲,这些鲜活而又炽热的文字记录着王干青烈士的理想与信念,必将永葆其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