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卡房门
作者:罗剑云/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4-28
绵竹马尾乡境内良子岭山上,有一条绝壁悬崖,一人当关,万人莫开。直通天池,虽是山间险阻,它却四通八达。西南接什邡、松茂,西北经天池、清平至茂汶,还可以从清平至安县、北川。一箭划定蜀汉分疆裂土界线,诸葛亮推荐赵云至绵竹马尾乡境内蜀汉分界处,设关立卡,抚慰羌民。 赵云领军一千,并令邓芳、张鹰同行。离开成都,出了北门,诸葛亮请赵云进了行营,叮嘱道,万无一失,慎人慎己,失之万一,世之常理。西羌虽然臣服,人心叵测,望将军行事要格外小心、谨慎。 诸葛亮将所设关卡地理图本交与赵云。赵云躬身施礼道:“请丞相放心,赵云决不敢忘军师重托,蜀皇厚望。” 一行人马过川越县,来到绵竹马尾铺(马尾乡)。赵云令邓芳、张鹰领五百人马,驻扎马尾河口。自领五百人马,按丞相所示,沿着马尾河而上。过画鱼堂、童子湾,山如竹竿一样,插在眼前,峰岭高耸。岩叠奇涯,竹秀千顷,松翠溪涧。瀑布按序论齿,轻重缓急,歌咏涛吼各有千秋。刀劈河口,马尾河水一涌而出。悬岩斧削,挂节节石梯。左靠终年滴水雾岩,右临峡谷深涧。马尾河怒吼,雨雾、凉风从涧峡中涌出,寒意袭人。盛夏暑热顷消,节节石梯只容一人一骑经过,对面来人,只有退回寻能贴岩避让处让路。这就是老熊沟,抬头望去,一线蓝天在两山夹缝中映出。 赵云带领人马,攀岩附石,来到良子岭。按军师地图所示,赵云等人来到一座大石包前,令军士砍除藤条、荆棘。赵云手攀着一株弯腰树往下一看,大天池水似一颗碧玉,镶嵌在群山之中,炊烟缕缕。绿树成荫,禾苗青翠,羊吁牛欢。 往劈开的藤条处一看,遍地黑石,嗟牙裂齿环立。通往天池的曲径小道,被一巨大黑得发亮的石头拦住去路。要过此路,人马必需翻石而过,绝无它路可行。还要通过一颗水桶粗的弯腰树,从上面爬行而过。若有疏漏,摔下树去,便直至天池。 羌人若从此地入蜀,步行两个时辰可至绵竹北(现黄许镇),快马流星不消一日便能直指成都。 赵云下令:“在大石头,上岭的道口,藤缠树的木桥中,劈开树木、荆棘。”劈开藤树,赵云一看,大喜。这下面有一连山石坑,深不到三尺,方圆足有丈余。便令军士平基垒坝,军中工匠就地取材。木匠伐木取材,石匠取石,在石坝上架石拱,砌周围石墙。然后再由木匠铺上木板,作墙跺,立哨楼。所拱石门,因地势所限,只能容一人一骑从石门洞中通行。这道石拱门,还卡在弯腰树与巨石之间。 赵云细观此门,心中暗喜,石卡羌家道,树藤自成桥。天险自天成,唯此路一条。 赵云令一健卒带军士二人,带着他的请柬,到天池去请羌人的头人,来此议事,头人应邀而至。 赵云以礼相待,拱手言道,“小将纵观此地形势,门卡石木之中,关卡蜀羌通途。我欲将此关卡命名为卡房门。不知大头人意下如何。” 这位头人伸出拇指连连点头,令随从献上羌红、腊肉、玉米酒等土特产品,犒劳修关将士。赵云称谢不已。 赵云与头人商定,蜀羌各派军将守防各自道口。通商通货,必具通关文书。公差、军队过境,羌家过往需执羌王符令文书。蜀中公差、军队过境必执蜀皇御批圣旨,才能过关。 羌人头人点头应允,当即立下文书。赵云命快马将文书送回成都加盖印信。 赵云拔出青钢宝剑,剑头直指石拱门正中龙口石上:“咔、擦、咔。”剑随腕动,石灰飘落。刹时,“卡房门”三个楷书大字,跃然而出。 赵云挖来一株水梨树,亲手植在卡房门山下入口处。此树花开似雪,风动花如鸽舞,花谢后结果似梨,只有指头大,被乡人称为水梨树。如今被称为珙桐树。历经千年,此树累遭砍伐,其根不死。如今子孙重叠,一到枝展叶发时,几里外便可看见。 赵云拨南军一百,蜀军一百,副将二员在此镇守,一年调防一次。 卡房门常有商队出入。蜀人运进油、盐、糖、酒、大米及其它日用品。羌人运出皮毛、药材、土漆,各种禽兽肉食,土特产品。 马尾铺山口至良子岭,白云山一线方圆几百里广出煤炭,便迎来挖煤的,运煤的。马尾山上不分昼夜都有人行走,卡房门下茶园沟南接红岩,北连何家山,东西临白云山,转经楼,这些地点都是煤窑集结之地。 卡房门不但是蜀汉的军事要塞,也成了当时马尾山上的交通枢纽。后来有广东人偶至这里,见卡房门是个生财之道,便在这里开旅馆、饭店,至今广东街、馍馍店、冷饭沟的旧址犹存。他们虽然昙花一现,但故事流传至今。 蜀羌通商,挖煤、运煤,马尾铺既是中转站,也是终点站。经济的发展给马尾铺带来了生机,便有人来此修房建屋。马尾的街道是先修两边的背街,那时因背炭,推炭的多,大多住在靠河边、山梁边。修房的因势利导,便修些简陋的住房、饭馆、旅店等。这里的饭店肥肠血旺,烧白大肉,玉米面饭能吃饱足矣。旅店不漏雨,能挡水就算万幸。 随着时势推移,便有人来修正街(在留下的街)。正街有茶馆、旅馆、饭馆、酒馆、百货商店,并相应开辟了牛市、猪市、米市。正街上这些酒馆、饭店、旅馆专门接待过住差官,挖煤的老板。 马尾人都说,马尾街修得像一支鲢鱼,头朝山,尾向山下。虽兴旺,但终究要死。 寻根究底就是你自己都不想一下,鱼往山上游,山顶上有水?不干死才怪。 不管怎么说,人是创造社会,也是毁灭事物的动力。就是这个名不经传,山足下死角的小镇,由于卡房门的开通,加上原始生产的小煤窖,使马尾铺变成了马尾场,红极几百年。解放前后几十年间还被誉为绵竹的首场。当时的绵竹,马尾、汉旺称马汉二场,是绵竹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1959年101地质队普查煤层走向,从卡房门经过,不知什么原因,地质队将刻有“卡房门“三字的龙口石取下拿走。卡房门的圆门中央便留下1个长方形的洞。几年后,这个圆门便垮塌了。如今只遗下卡房门的基础,两边挡墙的残垣。 历经千年的古镇也经不起现代化的冲击,小煤窑合营为矿,山上修了公路,后来马尾乡成了马尾公社。再后来马尾乡不复存在,变成了武都镇,武都镇撤销,并入汉旺镇。马尾乡已经灰飞烟灭,但老一辈及呀呀学语的儿童,有谁问他们:“你在哪里坐家。”回答是:“现在的汉旺,过去的马尾乡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