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汉王庙
作者:冯再光/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4-22    

汉旺镇是四川工业重镇之一,也是绵竹这块土地上的一颗璀灿明珠。

汉旺镇原名汉王场,据《绵竹县志》记载:“汉王场,城北三十里,古名。”汉王场是因当地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汉王庙(汉光武帝庙)而得名。

到了民国时期,汉王场的恶霸谭尊五为讨吉利,他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把汉王场的“王”字加了个日旁,变成“旺”。由于王、旺音近,含有兴旺之意,乡民们也不太在意,但是,将汉王庙称为汉旺庙是绝对不可以的。于是,在日常生活及语言交流中,当地人仍然固执地把汉旺叫做汉王,这个读法(或者说是一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后来,汉旺镇厂矿企业陡增,外地人也突然增多,有人(特别是四川其他县市的人)很不理解,常问当地人为啥老是把旺读成王?当地人趁机给他们讲了一大堆光武帝刘秀在这一带的传说和汉旺镇的历史,这才让外地人心服口服。随之,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也跟着当地人一样,把汉旺念成汉王了。

据说,最早的汉王庙在今清平乡圆包山上面。

有一年暴雨成灾,洪水泛滥,导致山体崩塌,庙子毁坏,庙里的汉王铁像被泥流卷入绵远河,又被河中激流冲到山脚下绵堰口,人们发现后,便恭恭敬敬将汉王铁像抬上岸。经乡里乡亲商议,定下在当地建个汉王庙,将从河里寻得的汉王铁像供于庙中。

于是在上场选了风水宝地,筹集资金,择吉日破土动工,建起了汉王庙。庙子建成后,方圆数十里的黎民百姓都来朝拜汉王,于是,这里香火鼎盛,人气兴旺。说起汉王庙,川内无人不知。于是,这小地方也就顺理成章,被民众叫作汉王场了。

汉旺场地处山边,古时只有一条又窄又短的街道,从山脚下延伸到平坝,几条小巷小街(如:老庙水巷子、高家水巷子、碳市坝巷子、中横街、下横街、半边街)都是后来陆陆续续开通的。民国末年时,镇上户不满百,人不逾千。人要进山,更是艰难,只有顺着两山之间河边的崎岖小道往里走,要过绵远河,只有一条索桥,运货只能肩挑背扛,不通车马。旧时的汉王场街道破败,民不聊生,恶霸地主横行乡里,土匪和流氓地痞也趁乱作恶,老百姓难以安居,外面的人更不敢轻易去赶场。

1949年后,汉王场的社会治安迅速好转。那时汉王场属汉旺乡辖地,后又属汉旺公社辖地,汉王场仅仅是一个集市而已,其工农业大发展始于一九五八年。因成都红旗煤矿(天池煤矿)、绵竹磷肥厂、东方汽轮机厂、绵竹矿山机械厂、四川省粮食机械厂、绵竹造纸厂等一些中央、省、地、县级厂矿相继在汉旺地区兴建起来,德天铁路、绵汉公路、汉清公路、汉旺至天池的盘山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汉旺已逐步形成工业重镇。

为适应格局需要,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于一九七二年批准成立汉旺镇。尔后,农工商学迅速发展,汉旺的名声与绵竹的知名度相得益彰。小小一个山镇,容纳了五、六万人。由于人多地小,各个工厂的车间及宿舍,只能沿山、沿堰堤或沿河堤修建。东汽厂的厂房大部分都建在山腰,不但利于备战,也节约土地,充分利用了山地资源。该厂车间从镇中心一直延至下寺,形成名不虚传的“十里东汽”。其街道也随着市镇建设而扩宽,并向平原延伸,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重镇。在此镇,北方人、南方人和当地人相处和谐;企业与企业经常以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农工商互通有无。工区的文化体育活动特别活跃、水平超群,堪比市区。汉旺的“旺”字在新时代才显得如此贴切。

戊子5·12,地震惊寰宇。刹那间,汉旺镇山摇地动,房塌桥断,哀声撕肺,世人呜咽!人民子弟兵战废墟、救伤员;全国各地迅速驰援,奉献爱心;志愿者对灾民实施救护援助,抚慰群众;各级政府全力安置灾民,精心规划重建家园。他们的大爱感天动地,永远被汉旺人民及子孙后代铭记。勤劳勇敢的汉旺人也得到社会广泛赞颂,他们擦干血泪,藏悲挺胸,感恩奋进。他们与江苏援建者风雨同舟,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重新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园。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地震后短短三年,汉旺新镇昂然挺立,将汉旺新颜展示在世人面前。如今,江南园林式小镇和谐祥瑞。这里新楼林立、小桥流水、花繁木翠,亭榭与草坪间不时泛起欢声笑语……

一座崭新的汉旺镇,正抒写新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