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无为堂
作者:罗剑云/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4-15    

九龙无为堂,张栻读书台,距绵竹城北25华里九龙山,蔡家沟以上的山名无为山。无为堂古时名“承天寺”。今名无隐寺。宋杨元素在此建有读书台。黄尚毅先生诗云:此系推前辈,南轩启后来,连山名蜀学,元素此堂开。

  杨元素名讳绘。扬公自幼聪颖过人。读书一目五行下,似钉锭脑中不遗不忘。专治周易,经术。工古文《春秋》。居住九龙山无为堂著书立传。自号“无为子。”

  北宋:仁宗皇祐五年科考,举进士,第二名。官至太常礼院兼礼仪尚书都省提检等内阁要职。

  张栻故居在九龙无为山。年幼时在杨素的读书台旧址读周易、识春秋。张栻酷爱理学,年幼时读周易,识八卦、辩汉洛。后来随父张浚北伐抗金,作参军,文武兼备。官至右文殿修撰。庚子春(1180年)因病而逝。享年48岁。

  张栻颖悟凤成,他的父亲张浚特别爱他。从他能识文断字时便教以忠为臣之道。孝为子之实。仁得民之心,布得之行。

  他在无为堂读书时,他的老师胡宏以孔门论仁之道,亲切之要告诫他,使年轻的张栻更加思路大开,若有所得。胡宏大喜道:孔门有人矣!于是:张栻更加勤奋。以古圣贤作为自己的楷模和自己期待的目标。作《希颜录》。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必对自盗之心,不可以人之意随顺。

  皇帝常言“伏节死之臣,难得。”张栻回道:当与敢谏中求之,若平时不敢犯颜敢谏,他日又何敢仗节死义呢?皇帝又说:难得办事之臣。张栻答道: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求办事之臣。若但求办事之臣,则他日敢陛下之事者,必是他人矣!

  张栻卧病在榻,仍不忘君贤国旺,天下升平。收书示帝:亲君子,远小人。防一已之偏。好恶天下之理。区区数语,天下人无不赞颂。官、商、绅、士,锦城辟乡,天涯海角无不传颂。皇帝欣闻,蹉叹不已。

  张栻死后,朱熹给黄翰的书信中写到:吾道益孤矣……

  北宋宁宗,景定三年,宁宗皇帝进张栻,祖谦入孔庙从祀。张栻进宣公,号南轩夫子。

  宋灭元兴,元延佑(1314年至1330年)元仁宗颁旨:在九龙山设无为堂张南轩读书台旧址建书院。书院占地面积20余亩,厅、堂、书舍,各种用房200余间。规模宏大,设施精良。中堂中供奉孔夫子,张栻图像,供求学士子朝夕礼拜。蜀中首屈一指的一流书院,前所未有。云集蜀川内,外学子来此求学。朝中文武大臣无不图之以闻,元仁宗钦赐匾额为:“紫岩书院。”(因此小号紫岩。张浚号紫岩先生。)

  明永乐年间,将紫岩书院搬迁至绵竹城东,月波井修建。建成后,仍用紫岩书院之名。明末,因累遭兵祸,战乱,书院损毁严重。只有少数建筑尚存。

  清康熙时,将书院改建在县衙门侧边。命名为:“景宜书院。”

  清乾隆10年。又将景宜书院撤回。明永乐年间旧址月波井,经修缮,重建书院的各种设施。恢复“紫岩书院”之名。

  解放后。紫岩书院也有人称它为月波书院,更名“绵竹中学校。”校内尚有止止亭、湖桥,回澜塔(南塔)等古迹。如今面貌维新,只有回澜塔,月波井尚存。据传:月波井为汉代严君平所凿。每当月夜,井中水纹荡漾掩映。邑令陆褀永诗云:羌林蔓草一层层,此地人传旧井名。天上月光流晃漾。成都朝去垂帘肆,山色宵归舞仙鹤。今日月轮园不改,沉波何处问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