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魏家庵
作者:邓少模/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4-08
在绵竹原九龙乡六大队的这个地方,曾经修了三座寺庙,分别是白果庵,文昌庙和魏家庵。三座庙子中尤以魏家庵最为出名,白果庵次之,文昌庙很多中青年们基本不知道了。只有这里的老人们才知道文昌庙的一些原由。当时一地三庙,在绵竹全境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该地方三座庙宇的先后落成,首先得从最早建成的白果庵说起: 清早期,这里居住着曾姓一大族人,曾氏族中有一对十分恩爱的夫妇,生了一个乖巧伶俐、温柔孝顺的女儿,夫妇二人宠若掌上明珠。可惜女儿十三、四岁尚未出嫁时,父亲就因病早逝,留下母女二人相依为命,母亲终日思夫,长年愁眉苦脸,不到一年功夫,竟然一病不起,家中生计的重担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这个小女子的肩上。她独自一人既要为母亲求医治病、煎汤熬药,又要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更重要的还要种好自己家的农田,农闲时还要去帮别人洗衣缝补,挣点小钱贴补家用,或义务帮附近邻居照顾和看管小孩。大家见她度日艰辛,好心肠的人都纷纷劝她和母亲给她找个上门女婿,以改变家庭困境,但都被她一一婉言谢绝了。她立下誓言:不把母亲养老送终,自己决不嫁人。于是她常年过着春种秋收、照看母亲养病,闲时揽些洗浆缝补的手工活这样的清苦日子。 有一年秋天,她正在门前的水沟边洗衣服,突然一颗带枝的白果(银杏)从天上掉到了她面前,她捡在手中,急忙向天上望去,见一只彩色羽毛比锦鸡都还漂亮的大鸟,正在她头顶的上空盘旋。鸟儿见她在仰望,向她连叫三声便飞入云端消逝在天际了。她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把这颗白果种在了自家门前的空地里。第二年春天,便长出了一株十分茁壮的白果幼苗,而且比其它树类的幼苗生长要快很多。大约三、四年间这株树就有碗口大了。秋日来临树枝上结满了黄灿灿的白果,她将果实采摘洗净后,全部分发给左邻右舍和曾氏族人。 到了她母亲八十多岁一命归天时,她早已年愈花甲,曾氏族人为她尽孝守节的行为深受感动,便纷纷捐钱、捐粮、捐工,给她修建了一座让她带发修行、供她养老的庙子。修建完工取庙子名称时,按她的意图,庙门外就挂上了“白果庵”的匾额。现在当地的高龄老人都知道,白果庵是给曾氏这个童贞女修的。 在清康乾盛世时期,这里风调雨顺,人们过着国泰民安的日子,无形中在人们的意识中产生了崇尚文化的风气,多数农家子弟都纷纷到附近的一些私塾里求学读书,为了学业有成,今后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大家自发捐出善款,在距白果庵不足十丈远的地方,修了一座土木结构分三层庭院的文昌庙,前殿供俸孔子、荀子和孟子神像,中殿供文昌帝君神像,后殿供白云祖师神像,两边立了捐献者名字的功德碑,三重正殿两边是厢房,后殿的后门内修了伙房和杂物间。该庙自落成后,香火不断,而且一年比一年兴旺。并在每年举办春、夏、秋、冬四次庙会。为办好庙会,庙里又修了专供班子唱戏的万年台子。 时至清道光年间,居住在此地的魏氏家族,又紧靠文昌庙的围墙旁修了一个供俸祖先牌位的宗祠,取名“魏家庵”。三座庙宇同在一个地方,且每年各自庙子的庙会期不同时间,就形成了此起彼落,庙会连续不断的现象,使这里十分繁华、热闹不断。长年累月这里就名声大噪了。因本地和他乡他县来此赶庙会的百姓众多,魏家庵这个地名便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之中。 民国三十四年,当时的政府在文昌庙和魏家庵办起了公立学校,挂起了“九龙乡三、四保国民学校”的牌子,招收了四个班近两百来名学生,据当时在此公立学校读过书的高龄老人王启金、周述长等人的回忆,当时有叶刚字佩伟和蒙兰珍夫妇,张伯元和刘芸辉夫妇,刘成、石达字德山,张登煜,杨兴,字中尔,石甫等老师在该校任教。魏家庵小学校,在后来新修的学校里办学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才停止。 如今这里一地三庙已不复存在,因种种历史原因,白果庵只留下了庙门前这株苍老的白果树,文昌庙和魏家庵也仅保留下一间大殿, 现被一家酒厂做了储酒室。但是“魏家庵”这个地名,仍然响当当地流传在现代人们的口中,并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