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柳树沟
作者:邓少模/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4-06
位于遵道镇棚花村六组的柳树沟,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相传在九龙镇白玉村六组与棚花村六组交界的地方,住着一个姓张的善人,为了解决农户碾米磨面之难,决定修一座碾磨坊,引来九龙白水河头道堰的水作为碾子和磨子的动力,苦于开沟引水的田地都是别人的,自己又无钱去购开沟所经过的田地,经过多次游说,做通了挖沟需占用的所有者农户的思想工作,实行了凡捐出开沟地的农户,终身免费碾米、磨面。由于属遵道九龙交界处,两地的私有田地边界犬牙交错、弯弯拐拐,因此开沟捐出的地也弯弯拐拐,水沟也呈之字形开了出来,经过周密计算,要冲转一盘碾子需要两槽水,一座磨子需要一槽水,加之是土沟、沿途渗漏,要保证碾、磨都能正常运转,共需要四槽水。再根据九龙、遵道地界大家捐出的田地,这条水沟可挖六尺六寸宽。沟完工后,水通了,碾子、磨子都转了,农户碾米、磨面也就方便多了。沟东北面的九龙乡民,沟西南面的遵道乡民心里都十分高兴。 此沟由于受地理形势的局限和资金的匮乏,纯属是一条黄泥土沟,两边没有防护堤,一到洪水季节,不是冲了九龙的田地就是冲了遵道的田地,经常造成被冲的一边损失了土地面积,没有被冲的一边反而增加了土地面积。久而久之两岸的乡民为你的土地增加了,我的土地减少了,为争面积,经常吵骂,甚至发生械斗伤人,连里长、乡官、码头大爷都无法评出谁是谁非。此事便告到了县衙,县大老爷听了两边乡民的倾诉后,决定亲自去实地断案。 一日,县大老爷和众差到了这条沟,顺沟从下游走到上游,又从上游走到了下游。一番观看后,心中有了主意。立即召集了纠纷双方的当事人和遵道、九龙沿沟的乡民,命双方各选两名有名望的人出来,经双方选定人后,大老爷命双方代表各去折一捆柳枝来,然后同大老爷一起顺沟而行,各方辨认各方土地的边界,在双方无争议的地方按六尺六寸的间距插上柳枝,沟走完,柳树也插完了。大老爷开口说:大家从今日起,不可再争斗了,谁占了谁的地,就让公道的老天爷来判定。若九龙这边的柳枝明年活了这就是九龙的边界,遵道这边活了就是遵道的边界,两边柳树与柳树之间的距离必须是六尺六寸,若有不服老天爷判定者,本县将严惩不贷! 这场争边界的风波终于平静下来了,到了来年两岸所插的柳枝大部分都成活了,并逐年长大,这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地界纠纷,也保护了两岸的水土不再流失。两岸的乡民也逐渐恢复到了以前一样和睦友善相处的关系。大家为纪念县大老爷以插柳枝的办法公正断案,把两岸插枝而成林的水沟命名为柳树沟,张善人的碾磨坊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张家碾子。 据年长的村民说:到1960年沟两岸的柳树长得比大水桶还大,为支援修建德天铁路,全部砍去做了火车铁轨的枕木,因此原来非常出名的柳树沟就再也没有柳树了。在一些外乡人的记忆中,你说棚花村六组,他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你说柳树沟,他一下就知道棚花村六组的地理方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