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花棚子
作者:邓少模/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3-31
说起花棚子,就不得不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说起了。八大王剿四川后,这里地广人稀、荆棘丛生、林木参天、野兽出没、毒蛇乱窜、阴森恐怖。当时来到这里的万姓和梁姓移民以插栈为业的方式,砍掉树木修建房屋,用火烧掉荆棘杂草。各自开荒地播种粮食。后来被称为上火地(从现棚花三组万家大院起至棚花村四组陈家湾止)。另外王、李、张三姓移民也用同样方法开辟了下火地(从万家大院至现玄郎村安置区这一大片)。 从火地开垦以后的三百余年中,这里被勤劳的人民因地就势地开辟出了山上的坡地梯地坝里的旱地和水田。由于土地肥沃,又风调雨顺,所种的庄稼年年得以丰收,因此这里的人口也慢慢地兴旺起来了。 大约在清朝道光年间,上火地的中部(今棚花村公车招呼站和停车场这里)旱地的小河边长出了一窝类似蔷薇的野花来,开出粉红色的花并有一股浓烈的玫瑰香。微风吹来,花香飘得很远很远。三十多年后到了清咸丰年间,这窝花的主干就约有手杆粗了,枝条已四蔓延了。到清同治年末,由于遵道纸厂沟造纸业逐渐兴盛,途经这里翻高格子去横梁子担炭,去曹家山砍竹料子(造纸用的嫩竹子),到白水河担石灰而挣钱谋生的人就越来越多。 于是棚花村六组冯姓的祖先便在这里盖起了草房开了一个幺店子,卖些散子、油糕、皮蛋、盐蛋、花生米和碗碗烧酒。专供这些脚夫苦力们在此歇脚打尖。由于都是翻山越岭且又都是重体力活。苦力们难免要发生些跌脚绊手,拧厥崴闪和头痛脑热这些病症。下火地李家大院子的祖先便在这里开了一个小医馆,专为这些苦力们看病包药。 为了留住旺相的人气,使各自的生意更加兴隆。冯、李两家商量:在就近的山坡上砍了许多树子和竹子,搭起一个竹木架子,将这窝野花牵到架上,便成了一个很自然的花顶子凉棚了。经两家人数年的培植修剪,这架花枝繁叶茂,已经成了约半亩地宽的大棚子。 这样一来凡担炭担灰砍料子的苦力们和九龙乡红庙子、河口场、猫耳坪、银厂沟、白水河、谭家沟和红岩等地的山民赶遵道场都要在此歇脚打尖喝酒或看病包药。 这里成了过往的必经通道,加之用花搭成又高又大的绿色凉棚。春天来临满架是枝繁叶茂且开着一穗一穗粉红色的鲜花,散发着浓浓的玫瑰香味。若在棚下休息,花香沁人心脾,景色令人陶醉,微风吹来真是让人精神爽朗,心旷神怡。久而久之在众人的口中就自然而然地把这个地方叫做“花棚子”了。今天的棚花村也就此地名引伸而来了。 民国初年,九龙的谭家沟出了土匪,并且经常在遵道打劫扰乱乡里。土匪们或进或退都把高格子作为他们的瞭望台,花棚子恰好挡住了他们瞭望的视线。土匪们在月黑天趁夜深人静之际。向这架花的棚上棚下浇上桐籽油,连花的根部也用浸满桐籽油的破棉絮包起来。然后一把火点着就将这个花棚烧成了灰烬。当村民发觉赶来扑救时,已经为时已晚,棚子烧塌了,枝干也烧成木炭了,土匪们早已无影无踪了。此后不久冯、李二家的幺店、药铺也相继搬走。这里属棚花村六组地界,这块地一直荒芜到解放后才被开垦为约一亩八分多面积的大旱地,小春种上小麦或油菜,大春种上包谷和红苕,昔日繁华的花棚子便成了只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