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棚花村
作者:邓少模/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3-30
位于遵道镇的棚花村,已是远近闻名的风景旅游区了,特别是“5·12”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来棚花村视察后,这里更是车水马龙。前来观光旅游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国外的游人也不乏其身影,这里为什么叫棚花村呢? 一九六九年,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我来到了棚花村六组,至今已四十七年了,在四十七的生活与劳动中,已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及这里勤劳朴实的村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棚花村六组有一个很大的四合院,是旧社会大地主杨门康的,土改时被政府没收,其中的廊房、厢房分给本组的李、刘、蹇、赵、周等几姓贫下中农居住。大厅作为公产,是当时农协会的办公地,人民公社后就是六组的会议室了。久而久之这里就习惯性地叫做“大院子”或“队部” 在当知青的日子里,我才知道六组原来的老地名叫“花棚子”是现棚花村的起源地。当时不解的是:既然叫花棚子,那为啥又在大院子门上的照壁上大大地写上“棚花村办公处”呢?因为疑惑和好奇,就去请教了当时的老支书鲜兴发,他也很乐意地对我讲述了当年村子命名的始末。 一九五二年,村民农协会刚成立,出身好又有文化的基层干部人选非常花棚子土生土长的王邦恩是穷苦人家子弟,读过一年多私塾有点文化,平日里又积极参加土改工作队的工作,表现不错,很受工作队同志的重视。经工作队推荐和群众举手表决当选为本村的农会主席,同时也选举了村领导班子的一干人马。村级班子建起来了,这个村子又命个啥子名呢? 当选的村主席到土门区上学习了几天回来后,便召开了全村代表大会,大会的主要议题就是决定村名。会上代表们是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一组代表说:我们韩家大院子有窝七里香花,开花时节老远都能闻到花香,半个遵道的人都晓得这里,就改个七里香村吧!二组代表说:你们那里就一窝花嘛,我们蔡家巷有药铺、幺店子,背后山上有一根像鸡公的大朵朵树,天晴时在德阳都看得到,应该叫蔡家巷村或朵朵树村。三组代表说:你们取的两个名字都不太好,要说三组的上火地、下火地最有名,村里姓王、姓万的哪个不是从上下火地出来的!我们组有徐家纸厂,有迴龙桥,改个火地村或迴龙桥村最合适。四组代表说:取名要图今后兴旺发达,我们陈家湾风水好,山上还埋有大坟立的五岳朝天的大石碑,改成陈家湾村保证没错。五组代表说:要说出名,几个地点都没有我们芭芭拱桥出名,土门广济金花乃至于石亭江那边的李家碾,三河红白要到九龙马尾汉旺谁不走芭芭拱桥过,汉旺那边要到这边来那个又不走芭芭拱桥呢?所以我说干脆就叫芭芭拱桥村。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相互争执不下时,主席王邦恩打断大家的话头说:我来说一下,刚才大家说的都有一些道理,但是你们说的一有些本位主义,二有点涉及地主恶霸的家世,三有些还带点封建迷信,我是六组花棚子的人,要说取村名我看花棚子最合适不过了。我的理由是:它单纯朴实,不带一点封建迷信,也没变相给剥削阶级树碑立传。这里既是我们劳苦大众到横梁子担炭,白水河担灰(石灰)曹家山砍料子(造纸用的嫩竹料)挣钱养家糊口的通道和必经之路,也是我们的歇脚之地。外面几个县到这里卖过苦力的知道这个地方。前两天我到土门区公所学习,会议室挂了一面红旗,上面有铁锤和镰刀的图案。候云蛟区长说这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会场还有一副标语写的是:“铁锤砸出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现在解放了,已经是我们工农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了,我们改村名是不是也该有点新意!旧的东西把它改一下,花棚子把它倒过来,我看就改成棚花村大家说行不行?经他这样一说,大家相互小声地议论了一会,都异口同声地说:要得,要得,你是农会主席,我们都听你的。昔日的花棚子,从那一刻就定名为今天的棚花村了。 听完老支书鲜兴发的讲述后,我又问那六组大院子大门上的照壁写的“棚花村办公处”又是怎么回事呢?支书接着说:在乡、区、县批准这个村名后,王主席带着几个村农会的代表到了大院子,搭上桌子板凳,磨了一碗墨水,王主席就端起墨水拿着毛笔站到上面写下了这个办公地的名称,由于文化有限误把木傍寸的村字写成了木傍才的材字了。听完这些话后,终于弄明白原来是怎么回事了。 在这四十七年中,我亲身经历了棚花村的巨大变化,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引领下,棚花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子,变成了今天省市县定点的农业旅游观光区了,村民们生活富裕了,精神面貌和村里环境卫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棚花村再也不是过去的花棚子了。 每到节假日、星期天这里游人如潮,农家乐里高朋满座。大家在这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悠闲地品着清茶,吃着农家菜,喝着绵竹酒,畅谈着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