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鸳鸯桥
作者:邓少模/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3-24    

遵道通往汉旺的沿山古道上,在位于遵道棚花村七组一处河面上,有一道平桥紧靠着一道栱桥,平、栱两桥的桥面大致相等,都有五尺来宽、一丈余长。人们把这两道桥称为鸳鸯桥,建桥的起因大概是这样的:

明末清初的移民大潮中,这里一同来了陶、尹、周、杨、谢五对夫妇,分别定居在这里的一条山沟周围。这里每年雨季山洪暴发时,五户人家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往来就十分不便了。若遇家有急事,只有爬很长的山路,才能绕过这段洪水山沟。这五家人都是年轻夫妇,尚无子女。相处的关系也十分融洽,简直是亲如兄弟姐妹。一年农闲,五家人聚在一起拉家常谈农事,大家一说到洪水期过河的艰辛,都感到苦恼,都盼望河上能有一道桥就好了。经大家盘算合计,决定大家动手就地取材来修一道桥。于是趁兴推举陶氏夫妇承头,尹氏夫妇负责找料施工,周、杨、谢三对夫妇出力帮工。在五对夫妇的同心协助下,不到一月时间,河面上就铺起了一道石板平桥。从此,不管天晴下雨,河里有水无水,五家人相互往来通行就方便多了。五家人的关系也因此更加亲密了,大家心里也自然感到很高兴。

但是谁也没料到连绵大雨时,暴发的山洪把平桥照样淹没了。水小时,要从平桥过河,必须脱掉鞋袜,水大时仍要爬山绕道。这五对夫妇感到大家的功夫白费了,一日大家又聚在一起商量解决水淹平桥的办法。大家觉得,升高平桥费时费力,不如靠在平桥的旁边架一道栱桥,高过平桥三尺,就可解决平桥若被水淹,没法通行的烦恼。决心下定后,当年秋收完毕,五对夫妇就都在河里寻找有平面的大石块作栱桥的石料,大家背的背、抬的抬,不到十天功夫就凑足了修栱桥的石料,大家出钱买来石灰,在河里挖来砂子,就近山坡砍来木料,架好桥栱,不出一月工夫一道土石灰砌就的石栱桥就完工了。拆除栱架时,五对夫妇都提议给桥取个桥名,大家想了很多名字,都感到不是很满意。于是大家一致建议去请邓家坪爵华寺的长老和尚来帮忙取名。当即五家的当家人一起去庙里请来了老和尚为桥取名,老和尚一边看桥,一边对大家说:“我听这一带来庙里烧香的施主说,你们五对夫妇,平日里相敬如宾,恩爱和善,又都夫唱妇随,同心协力地修好了这一平一拱的桥,真是利人利己、功德无量。这桥名不用我取,是明摆在这里的”。大家四处用目光看了一遍,哪摆有什么桥名啊?大家问老和尚:“师父,哪摆有现成的桥名”?和尚笑着说:“你们五对夫妇,不离不弃,就像五对鸳鸯鸟,这桥名何不叫它鸳鸯桥啊”!大家听罢,都大笑起来,连连交口称赞好名字!好名字!苍海桑田,时光流逝,这道桥历经了两、三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保留在这段河面上。鸳鸯桥的名字也永远地铭记在人们的心里,流传在人们的口中。

在桥修好后,这里陆陆续续又搬来了十几户人家,原来他们是看中了这里山坡上十分丰富的竹子资源,先后在这里办起了用竹子造纸的手工作坊,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造纸业就逐渐兴旺起来。因为造纸需用大量的水源,山沟里的水又十分有限,造纸与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就发生了矛盾。为了生活和造纸都有水用,五家人在保障用水自给不与作坊争水的情况下,又合力在桥头的路旁挖了一口吃水井,由于井中水旺,完全满足了五家人及周边人们的生活用水。山沟淌下来的水就全部用于作坊造纸了。由于纸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要在这里扩大生产,首先就受限于水源。因此依靠龙蟒河的大水源,这里的造纸作坊就纷纷迁到纸厂沟去了。可以说,遵道造纸业的兴盛,很有可能起源于鸳鸯桥这个地方。

在水井挖成功后,五家人仍去请了方丈老和尚来取名字,和尚说:“取这口井的名字好办”,大家问:“咋个好办呢”?和尚说:“这口井名早就刻在你们五对夫妇的身上了”,大家相互向各自的身上看了一回说:“哪见有什么名字啊”?和尚说:“常言道:夫妇同了心,黄土变成金。你们五对夫妇同心同德、甘苦与共,一起协力为大家和后人做了这么多大善事,我看这口井就叫‘同心井’吧”。大家听后,都感到非常高兴。至今仍不时有人取井中之水饮用。

受世代友好的传统美德影响,现在这五家的后人仍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都其乐融融地生活在这块祖辈开垦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