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赠金桥
作者:邓少模/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3-22    

绵竹市九龙白水河流域上,有一座非常出名的桥,它就是“赠金桥”。这座桥是九龙场镇通往遵道场镇的必经通道,相比其它通往遵道的桥要捷近两三公里。此桥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廊桥,长约七八丈、宽约六尺余,桥面上是青瓦盖顶,两头桥堡都是四角扳爪的屋面,由于全是榫卯屋架,桥的两边也自然是云擎吊墩一应俱全。桥梁则用九根过心一尺七八大的老椿芽树,按每孔三根,三孔九根搭建而成。桥下两个桥墩和两岸护堤,采用糯米汁调石灰细砂加上石块砌成,再用桐油石灰勾缝抹面,非常坚固。桥面用一尺来宽,三四寸厚的木板铺就,桥面中心,用长大的木料采用一破二,略取平面,宽约一尺五六,厚五六寸的木板锁中,一是固定所铺桥板不跑路;二是防止推鸡公车的铁车圈把桥面木板压坏。桥两边是栅栏式的木质栏杆。一眼望去,十分壮观。

此桥为当时九龙、遵道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人文交流、生意买卖、出行交通起到了不可或缺和无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把它作为九龙最重要的地标是无可非议和理所当然的。

其实“赠金桥”的真正名字叫“积善桥”。之所以在老百姓口中叫了两百多年至今的“赠金桥”,原因是从这里开始的:

相传在清道光年间,有一户住在白水河南岸边的王姓人家(原九龙七大四队的地方),夫妇二人生了一个儿子,在小孩五六岁时,丈夫因病去世,剩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由于丧夫家贫,孩子也无钱延师读书,成天只有跟着母亲或下地学干农活或回家学做家务,长此以往,养成了勤劳朴实,诚实善良的好品行。待到十三四岁时,已成了母亲的得力助手,家中的顶梁柱了。为了改变家中困境,小伙子在做完地理收种的农活后,就到白水河里去捡广子(石灰石)卖给两岸几座石灰窑的老板用来烧石灰,挣些钱回家帮补家用。

当时白水河这一段河面之上,上下游三四里路都无一桥可通行,但这里是九龙到遵道最捷径的一条路,来去的人们都是涉水而过,这个热心肠的小伙子在枯水季节便搬些有点平面的大石头搭成石步子,方便行人不脱鞋就能轻松过河。当水大石歩子不能通行时,他便找些碗口粗的树木用竹子编成木排,安放在更大的石头上,上铺一些细砂石作为便桥,让来往行人顺利通过。当洪水来时,冲走了便桥,人们只有改道多走几里冤枉路从新拱桥过河了。就这样,河上的便桥是冲了搭,搭了又冲,小伙子毫不灰心,一直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在他的心中就产生了一个念头:“要能修一座永久性的桥该有多好啊!”于是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实现这个愿望!

一天,他把心中的想法说给母亲,不但母亲没有骂他,反而非常赞许和支持他这种愿望,从此家中母亲更加节俭,为儿子多攒钱修桥。小伙子也起早贪黑,拼命地多捡广子卖钱,为早日达成心愿努力。石灰窑老板见他挑来的广子石要当两天拣的还多,便开玩笑的问:“你如此发狠,是否要攒钱娶媳妇了”。小伙子红着脸说:“哪里是啊!我是想多挣点钱,早一天攒够,我要在这河上修一座永久性的桥,好方便乡亲们过河。”老板听到此话后,很是吃惊,心想小小年纪,竟有这大善之念,心中十分敬佩,并说:这是善举,大善之举,到时候我捐两窑石灰给你,不收你一分一文。”

这修桥的消息,经石灰窑老板的口中传开后,四邻八舍的乡亲纷纷解囊相赠,这样一来,加上自己家省吃俭用攒下的,已筹集到上百两银子。于是小伙子就请来了几位办事公道,见多识广且德高望重的老人来谋划修桥事宜。经大家到河边反复选择桥址后,再根据所筹银子的数量,认为修一座石灰三合土的桥、钱是够了,但容易被洪水冲毁。若修石板平桥,一是石料难找,就是找到,运输也是困难;二是就修成石板平桥,这点款项还差之天远。在众人的建议下,修桥的打算就暂时放了下来。只有等修桥的钱再筹集多一点再开工。

修桥之事虽然暂停,但小伙子对修桥之事始终朝思暮想,耿耿于怀。一天小伙子又到河里捡广子,看见岸边有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支起三个石头,放上一个砂锅,用枯枝落叶点燃,正在煮什么东西,小伙子好奇地走到面前去看个究竟,只见锅里的水已经烧开,不停地翻滚着。锅里却什么东西也没煮。只见他用两根树枝当筷子,把捡来的黄色小石头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砂锅中,小伙子问这个乞丐:“老人家,你煮这些石头干啥,又不能吃又不能喝。”乞丐抬头笑咪咪地说:“你哪里晓得,我这是在煮金子。”小伙心想:我可能遇上疯子了,算了,还是捡我的广子要紧,于是下得河来专心专意地捡起广子来了。干了一会,回头去看那个乞丐,不见其身影,只见砂锅还在冒烟,心想可能去方便去了,两个时辰过后,小伙子准备收工回家,抬头见仍无乞丐身影,只有砂锅还在那里原地不动,且早已没有热气。他走进砂锅时,见砂锅盖有一张字条,因不识字,便叫来石灰窑老板帮他看看上面到底写的什么东西。老板接过字条,当着他面便大声念给他听。原来上面写着:“人诚心善,赠金一罐,修好桥梁,永保平安。”随后二人打开砂锅时,是满满的一罐金子,发出黄灿灿的光芒。约有百两之多。两人顿时眉开眼笑,真是喜出望外,并双双跪地,望空拜谢,口中不断念到:“感谢神仙相助”!

当年秋末冬初,小伙子就八方招揽工匠和民工,开始动工修桥。到第二年春天,一座漂亮雄壮的全木廊桥就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了。

如此善举,自然也就传到绵竹县衙大老爷耳里。于是由县大老爷亲自主持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踩桥仪式,十里八乡的百姓闻知此事,都纷纷前来观看,场景十分热闹,当时轰动了多半个绵竹。

为了表彰小伙子的善举,县大老爷亲笔题写了“积善桥”三个大字的匾额。据九龙七大四九十高龄的王启金老人说,他曾听他父亲说过,这桥匾大概是清咸丰八年所题。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原来的赠金桥早已不复存在,现在九龙通行遵道的桥,是在旧桥址下方,修建了一座宽大坚固的钢筋水泥的混凝土大桥,但人们仍然把它叫成赠金桥,可见这座桥的名声之大,在人们心中的印记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