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岳家堰塘
作者:邓少模/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3-09
岳家堰塘,是世间众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名之一,这里既没有动人的民间故事,也没有离奇古怪的神话传说,只有一段先辈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生产方法和生活条件的真实历史。它历经了两、三百年的苍桑巨变,至今仍然真实地存在于绵竹遵道镇棚花村七组(原遵道十六大队一中队,或平安村一组)这个地方。 明代末年,有岳姓一族人住在这里,岳家沟便是他们祖居之地。据岳姓的后人讲,他们祖先是这里唯一躲过了八大王剿四川的原住民,且世代都是以农耕为生,偶有族中子弟读书者,由于家境限制,都是能识字会算数就停学了。整个家族中,无一人是达官贤能或地方乡绅。 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族人都是在半坡半梯的土地上劳作,全部都是种植旱粮作物,小春种大麦、小麦、油菜,大春种苞谷、黄豆、红苕之类。所种植物都是靠天吃饭,遇上大风大雨,作物不是被水冲毁,就是倒伏一地,天干年成甚至绝收,一年的辛苦和期盼都付之东流。 在清早期的大移民时代,这里先后从湖北迁来了郭、王二姓移民,他们在山上开垦荒地,种植苞谷等旱粮作物为生。经过几年周而复始的种植下来,他们感到:种旱粮,一是生产量低,二是不保收,遇上自然灾害,起早睡晚的辛勤劳动都难于确保一家大小的温饱。在靠山吃山的理念下,他们就开始遍山寻找能改变生产和生活现状的出路,一日他们偶然在鹿堂山的半山腰,发现了一处能源源不断出水的山崖(后被称作滴水岩),水流虽小,但却长年不断流。于是郭、王二家就产生了依照山势地形造梯田种水稻的念头。郭、王二家决定相互帮工,先从郭家改起,成功后再改王家的,郭氏梯田经两家大小人等没日没夜地干了三个多月终于改造成功,又从滴水岩向下开沟,将水引入梯田,第二年春季就开始试种水稻,到了秋收时节,果然获得了很好的收成。经计算,产量是旱粮的两倍。接着王姓人家也改出梯田,种上水稻。从此,两家一年所收的粮食,除满足自家人、畜用粮外,还有相当部分余粮上市卖钱,两家人的日子也一年比一年富裕起来,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梯田分别叫做郭家田坝和王家田坝。 受山上郭、王二家改田种水稻的启发,岳氏族人也纷纷把自己的坡地、旱地改成了水田,利用滴水岩郭、王二家用剩下的余水,也种上了水稻,但是所需水源却得不到保障,田里庄稼急需用水时,要等山上郭、王二家满足后,才有水淌下来,相当误时误事。为解决这个矛盾,岳氏族人商量决定在一块低洼地带修筑一个蓄水的堰塘,所占用的土地和所需的钱粮人工等,由岳氏族人均摊。堰塘修好后,把平时不用的水,从水口边引入塘内蓄起来,堰塘几经修缮约有五、六亩大,一丈多两丈深,一年所蓄的水完全满足了堰塘以下岳氏族人近百亩农田用水,而且为周边邻里的人们人畜饮水、洗衣淘菜等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大家为感激岳氏全力修堰的功德,就称之为“岳家堰塘”。 有了充足的水源保证,岳氏族人的庄稼年年得以丰收,日子就逐渐好起来,各自的家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族中读书的子弟也多了起来,而且再也不是能够识字、会打算盘就可停学了。 民国末年,岳氏族中的岳明礼读书最多,由于知书达理,很受族人和乡邻的尊敬,大家都称他为“岳二先生”,同时还经常被人们请去作红白喜事的押礼先生,并兼做各种仪式上的叫礼和司仪(叫礼是当众喊唱出客人所送的礼物或礼金,司仪是主持各种仪式礼节的有序进行),解放后农村农业合作化时出任当地初级合作社主任(社长),后又先后担任过遵道铁厂和煤管站会计,他膝下子女众多,现他的幺儿子等后人仍然还居住在岳家堰塘的旁边。 现在,这个堰塘虽然失去了昔日的价值,但被棚花村的领导们把它打造成了乡村旅游的一个漂亮景点,塘中修了三个连环形的湖心亭,亭内配置了长长的座椅,游客们来到这里,远可观山景,近可听水声,春赏花,夏纳凉,让你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或世外桃园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