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付家河
作者:邓少模/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3-07    

每当人们坐上绵竹至遵道的公交车时,就会听到部份乘客对驾驶员说:“师傅我在付家河下车。”或车上乘客给在遵道接他(她)的亲人和朋友打电话告之:“我们已到付家河了。”付家河作为遵道的地理标志,十分出名。

  绵竹区域内,纵横交错的河流很多,那遵道的这条河,为什么不叫张家河、李家河?而偏偏要叫付家河呢?

  这还得从头说起:这条河的上游起源于棚花村境内的高格子平桥沟。和棚花四组夜火桩处的白水河排洪沟,汇于花棚子(现停车场),经棚花三组、五组地界,与另一源头即棚花七组的邓家坪山沟和水井湾山沟,汇于棚花三组的回龙桥。再经棚花二组的蔡家巷和棚花一组流水湾山沟一同流向黄金村,两股源头在黄金村汇合。便流向下游的遵道方泉村、翔符村和西南镇的部分村组。到达土门的新拱桥,最后汇入了射水河。全程约二十多公里。

  由于全部是山沟水,每到暴雨和洪水季节,极易暴发山洪,且水的来势也十分凶猛。当时广济、土门、遵道要到九龙、马尾、汉旺或汉旺、马尾、九龙要到遵道、土门、广济的人们,都必须要经过棚花村五组的笆笆拱桥才能过河到达彼岸。

  相传在明代万历前期,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梁可供通行。枯水季节,河里只有用大石块垫的脚步石。洪水季节,湍急的洪水就自然地阻断了两岸的交通。同时也经常发生把胆大涉水过河的人冲走或淹死的事件。

  为了两岸人们的交往和出行方便,以棚花村五组付、李、张三家大户为首的祖先们号召大家捐资建桥,他们买来大树木在河面上架设木桥。从独木桥到多木铺设的木板桥,都先后被洪水损毁,冲垮或冲走。两岸百姓束手无策,只有望河兴叹!

  万历末年一个枯水季节,不知从何地来了一个老道士,住在河附近的土地庙中。经他给付、李、张三家承头人指点,便又动员大家捐粮捐钱,用捐款买来木料、竹子和石灰。用木料从河底架起木拱,再铺上竹子编的竹笆,然后用石灰、沙子、黄土拌成三合土,均匀地铺在拱架上约两尺余厚,细细地夯实。经过一个多月,拆去拱架,一座土拱桥便可通行了。因用竹笆子铺拱,这里就被人们叫作笆笆拱桥一直至今。

  桥通了,修桥的事也忙完了,人们才记得去土地庙找那个老道士表示表示感谢,但庙里空无一人,早已不知去向了。有明眼人看见庙的墙上写着:“人善良、心善良,子孙万代福寿长。竹笆造出拱桥来,淘河护桥切莫忘”的四句打油诗,落款张三丰,大家才知道遇上了活神仙。

  为遵照仙人指点,感念造桥不易。由当地付姓祖先牵头,会同李、张二姓祖先,组成了一个淘河护桥会。每年冬、春农闲时节,都动员附近百姓捐钱捐粮,对河道疏淘一次。到了夏秋洪水季节时,因河道畅通,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洪涝灾害。

  年年淘河,年年募捐,三家人感到非常麻烦,况有少数百姓怨言,三家商议决定长疼不如短痛,干脆置办一份淘河公用花费的产业。经三家周密计算,每年需八亩地的产物资金收入,才能基本应对淘河所需的费用支出。于是付姓率先把自己的土地捐出两亩,李、张二姓也各捐出一亩,剩余四亩缺口,动员大家出资购买了四亩。经大家讨论决定,八亩地的收支由李姓负责,张姓记账并监督。每年向大家公布收支结余情况,付姓领工,专门负责河道的疏淘工程。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把水患变成了水利。沿河两岸的百姓终于能引水灌田,修建碾房磨房了。这样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也方便了两岸百姓的生活,真是造福了一方百姓。

  中、下游百姓,年年都见棚花村付姓的人领着几十个民工淘河砌埂而深受感动,也主动自愿地捐钱购田,为淘河集累更多的资金来源。到解放前夕,淘河的公产田已达二十八亩之多。前期都由李姓统管,一切按旧制办事。民国末年,因田地税赋问题,这项公田就由李姓转给付姓代管。历经几朝更替的几百年中,付姓十几代人失志不谕,年年带着民工疏淘河道而从未间断。两岸百姓非常感恩戴德于付氏功劳,不约而同地就把一条无名的河道叫成付家河了。

  据最后一代淘河传人付兴章说:祖上的善举,从明、清到民国,官府多有嘉奖,祖上留下的一些官府嘉奖文书字据都在文革时期被烧光了。那二十八亩公田,因挂在自家名下,差点被土改工作组把我家划为富农,后经两岸百姓证明,除去公田数额,才给我划了一个自耕中家成份。解放后,政府成立了堰管会,知道我对淘河修堰有些经验,调我到堰管会工作了几年。因我家子女众多,无法照管,我就辞职回家,照顾家庭,专心务农了。

  时过境迁,今天仔细思量,付姓祖先历经十几代,跨越几百年,坚持年年淘河修堰,其功不可没。以姓氏为河名,真乃实至名归。这种精神值得发扬,这种功德也值得世世代代传颂!付家河真正无愧于成为遵道著名的地理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