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高庙子
作者:邓少模/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3-03-15
在清朝光绪初年,遵道镇棚花村水田坝一带,相继数年在种植的水稻田里发生了十分严重的虫灾。此虫身青背麻,形状如桑蚕,旺盛于水稻抽穗扬花期,衰竭于水稻收割季节,专吃水稻叶片并咬断鲜嫩的谷穗。遭此虫灾后,好的谷子有四、五成收获,严重的只有两、三成收获。收割时,遍田都是扬花期被虫咬掉落在地上的谷穗,见此景无不令人十分心痛! 为了消灭这种害虫,农户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用干辣椒熬水兑上烧酒清水担去田里泼洒,也有用叶烟和烟骨头熬水再加新火清石灰水去泼洒等诸多办法。总的说来,虽然效果不大,但也有一些效果,秋收时土法治虫的田块要比没有用土法治虫的田块多收一些谷子。土法治虫虽有效果,但成本较大,如果家有十亩八亩水稻,该要花多少钱去买干辣椒、叶子烟、烧酒和新火石灰来熬水?这是一般农户难以承受的。 光绪三年秋,棚花村六队的农户王老汉、付老汉与家人正在田里打谷子,路上走来一个年约六、七十岁的道士,径直走到田边,想坐在田埂上歇歇脚,干活的王老汉见状,忙着拿来一把谷草,说道:“师父,垫把草免得受湿气”。王老汉看差不多快到中途歇肩的时候了,便招呼大家停下休息一下,让大家抽袋烟,喝口水再干。王老汉顺手从茶壶里倒了一碗茶水双手递给道士说:“师父请你也喝口水”,道士接过水后,感觉这里的人和善好客,便同大家摆起龙门阵来,并指着田里落的这些瘪谷穗问道这是咋回事,王老汉便将这里连年遭虫灾的事讲给了道士。道士听后说:“我在成都青羊宫修行,今天去严仙观,明天帮他们做一场法会。听你们讲述和我亲眼所见的情况,确实我于心不忍,我决心在明年来帮你们一把”。王老汉忙说:“师父那就感谢不尽了”!道士问:“你们受虫害的谷田大概有多少亩”?王老汉说:“大约有三千多亩”。随即指着水田坝周围的稻田让道士师父看,看过之后,道士问王老汉:“你们这坝有没有青苗土地”?王老汉说:“土地庙倒是有几座,就是没有青苗土地”,道士说:“那么,就请你们劝说这里的各位农户,都出点钱、粮、劳力,在能看得见这坝田的高处,修一座供奉青苗土地和当坊土地的庙子,庙的规模大小,你们量力而为,但必须在明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佛祖生日之前完工,到时我会来给你们作场法会,帮你们消除虫灾。如果你们有不明白的事,就到青羊宫来找我”。说话间从他的包袱里拿出一支别道髻的银发簪交给王老汉手中,并叮嘱道:“此簪上有我的道号,你们若来时,不管宫里的大小师父,见到此物都能带你们找到我”,说罢作别就正直上路到严仙观去了。 一袋烟的功夫,王老汉等农户便对消灭虫灾有了一线希望。于是便约定付老汉一道,逐家逐户的讲了道士的建议,并动员大家捐钱、捐粮、捐劳力,苦于连年因虫减产,听说灭虫有了希望,大家都踊跃热情和十分积极的捐献,很快便筹集到了一笔不多的善款。王老汉和儿子王运贵,付老汉和儿子付鸿发就带领众农户买来石灰,运来砂石,选定在棚花村六组,面临五组的一块高的地方,修筑了一座三合土结构的小庙子,庙基约一丈余,分上下两层而建,上层塑青苗土地神像,下层塑当坊土地神像,均为泥塑金身。庙前坝子设香炉、烛台化钱炉,庙与庙坝子约占地两、三分。待竣工和一切完善后已是来年农历二月间了。 经各农户商量,推选王、付二家各派一人去青羊宫,请那位指点修庙的师父来为神像开光祭祀。事后在道士师父的主持下,确定出平时的香火上供期,和每年四月二十八的青苗庙会期,同时在大家的推选下,由王老汉为会首,负责香火祭祀,消灾法会和纠纷协调,钱粮募捐等事。付老汉为副会首,负责钱、粮收支,采办祭祀物品,会期伙食等事宜。 当年到收种栽插完毕后,已近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了,青羊宫的那位道士师父于二十六日就如约而至了。然后指点大家采办准备好二十八日青苗法会所需的一应物品。到了办会当天,四邻八舍,周边远近的农户都早早地聚集到庙子上来了。午时,道士作完法事,领着大家跪拜了土地菩萨,大家便就坐用餐,道士用七寸长、两寸宽的黄纸,毛笔朱砂画了若干道符,分发给大家拿回家去用红布包上挂在竹杆上,插在秧田里驱除虫害,老百姓口中管叫它“秧保符”。说来奇怪,当年水稻上的麻背青虫基本没有了,大家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从此,大家对每年举办青苗会的热情就越来越高了。办青苗会打秧保符的习俗一直到解放初期,延续了一百多年。会首一职也由王老汉传给儿子王运贵,王运贵又传给儿子王开通。副会首一职付老汉传给儿子付鸿发,付鸿发又传给儿子付世禄。由于这座土地庙修在水田坝的最高处,又是上下两层,十分显眼,很远的地方都能看见,加之青苗会上求的秧保符较为灵验,在十里八乡非常出名,因此老百姓把这座青苗土地庙叫为“高庙子”,自然也就成了棚花村六组的地理标志了。 1976年,在农业学大寨的高峰期,推行科学种田,村上在3月份组建成立了农科队。此时才知道秧保符所驱除的麻背青虫叫“稻包虫”,由于当时农资匮乏,治虫的农药十分难买,为了保产增收,农科队队长王运先,便大力收集六队修庙驱虫之前,农户为治虫的一些流传下来的“土办法”,经试验改进,最后总结出用苦葛根、野棉花、老鸦蒜、断肠草、麻柳叶、核桃青壳等当地野生资源,一起捣碎发酵取汁,兑上适量的清石灰水,喷洒在秧叶上,起到了很好的灭虫效果,此法是原料丰富,易采集,制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很快就被大面积推广。与此同时,王运先还发明了用腐植土加适量氨水和稀硫酸密封发酵的土化肥“腐植酸铵”施用在农作物上,确实起到了增收效果。棚花村(原17大队)发明的“土农药”土化肥的“双土成果”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1977年3月原绵阳地区地委书记赵文定同志,亲自带领科研团队的专家来到村里考察论证。得到了到场专家的一致好评,17大队的“两土”成果便迅速地在全绵阳地区推广开来。1978年1月初,被地委评为全绵阳地区唯一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大队,并在表彰大会当场奖给了六台手扶式拖拉机(六个队,按每队一台),由于乡农机站刚建立不久,由乡革委动员,捐给了乡农机站三台,大队留下三台,便成了两个队共用一台了。 17大队土农药的成功,绝大部分得益于高庙子一带农户土法治虫的纯朴方法,也为当时农业学大寨运动农业的增产增收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也为当时的人民群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我们棚花村的人们应当记住这段历史,勤劳勇敢智慧的棚花人民,应当被歌颂。棚花人敢于大胆创造创新的精神,应当在今天乃至于今后的发展和建设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