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玉马桥
作者:殷坤才/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3-03-08
玉马桥位于原东北乡玉马村,原叫十二大队,紧临月亮村。这里紧靠马尾河下游河段,地下水资源丰富。这一带泉埝特别多,滋养着这一方百姓,灌溉着这一带农田。这里物产丰富,人也勤劳聪明。这里有一座小小的石拱桥,名为玉马桥,其名气在绵竹甚至周边县市都十分响亮。 玉马桥位于三道堰上。这里流淌的全是地下发水,清澈透底,清亮甘甜。三道堰源于月亮泉(现月亮泉公园游泳池)、椅子泉,这两眼泉一大一小紧挨着,用石头加灰浆砌起来像椅子一样,名椅子泉。另一眼泉叫小泉子。三个自然发源于地下水的泉头流经玉马村到龙桥(原氮肥厂家属区门前)入马尾河,所以名为三道堰。另有一条新堰,调马尾河水流入三道堰,主要起调节水量和泄洪之用。在金三角还有闸门,现在已封闭。 古人偏爱马,作为乘骑,行军打仗都离不开马。玉马是人工制作的,用于摆设,始于商,但数量不多。汉代是一个兴盛期,数量增多。宋代是继汉代以后的又一个兴盛期,玉马的数量多,制作精美,风格写实是一大特点。到清乾隆时期,以马为题材的画作,雕塑更是众多,玉马的用料更精,材质更多,造型更为写实。因历代所制玉马很多,因此不断有玉马出土,在全国各地以玉马命名的村、桥、道路、街道等地名很多。 绵竹玉马村的玉马桥传说很多。一种说法是汉代刘秀曾从这里桥上通过,所以取名御马桥。另一种说法是在清代前中期这里修建石砌拱桥时,曾出土一匹白玉马,所以桥以马命名,取名玉马桥,村也以桥为名,称为玉马村,这个传说比较贴近实际。玉马桥修建时东头有一三王庙,供奉的是三王土地和土地婆。西头有一观音庙,出土的白玉马供奉在观音庙内。桥两头各塑有两匹白马。这玉马桥一时间闻名于世。 离玉马桥不远处就是石桥滩,这是一个水陆码头。过去各地商贩运送油、盐、酒、茶、布匹、火柴等生活用品进阿坝藏区,这就是经绵竹、汉旺、天池、清平的茶马古道。这些骡马帮商贩换回当地的土特产、中药材、花椒、毛皮等,当然也有走私枪支弹药、鸦片等的。他们全是肩挑背扛,除了遇上集镇外,到绵竹后差不多走到福田院就会歇一下足,这里距玉马桥不远,但有私人园林、寺庙,适合休息。然后走上几里地就到了玉马桥,玉马桥水好,堰边竹树参天,特别夏天是乘凉的好地方。过去人工运输,还负重,一天走上三四十里已经不容易了,所以走上几里路休息一下是正常的。玉马桥虽不是驿站,但适合休息、乘凉。 随着时光的流逝,玉马桥的功能也逐渐退化,不适应日益发展的交通需要。新中国建立后,破除封建迷信,桥两头的小庙也逐渐被拆毁,通往汉旺的道路也不通过这里了,玉马桥昔日的辉煌和热闹不再了。 据传说,供奉在观音庙的玉白马不在了。一说是被喇嘛盗走了,连窝窝店(东北乡与马尾乡交界处,原有一小火车站)的菩萨一并盗走。另一说法是被传教的洋人盗走了,总之不见了,还有人说是原仁泽医院(现人民医院)的路洋人(英国人名路景云)拿走的。 玉马桥仍在,在古桥旁新建了新大桥,可以通行各种车辆。观音庙后是一、三眼泉头两股水流交汇处,原有一个巨石在中间,人称二龙抢宝。因多年河道没有疏淘,巨石被埋在泥沙之中。加之人为的垃圾污染,也未清理,虽然泉水仍清亮,但人们几年前就不再食用这里的水了,全部用自来水了。现今,古玉马桥已经被绵竹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文物加以保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