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东门大桥
作者:罗剑云/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2-11    

  绵竹城马尾河从西往东穿绵竹县城而过,东门大桥横跨马尾河上,担负着西通什邡、彭县、灌县……东达安县、北川、江油等地,同时还承担着绵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东门大桥是一座鸡蛋形拱桥,三分之二弱的拱弧,浮现在迎水面。跨河为6丈9尺,宽1丈8尺,不管水涨或水旱都能显示出它的圆。桥髙耸,两边无耳拱。桥围栏石由一到十……直达桥中心顶上,细清条石封住拱弧,最后一层是盖沿石,东西两头一致。盖沿石厚八寸,宽1尺2寸。挨盖沿石左右两边安放着整齐的石梯,中间是鸡公车的车道,桥中心各有一顺小巧的三合土墙小青瓦房。屋内左边供开水,右边有小食供应。

  当时东门大桥上有人专门为拉鸡公车的拉匠写道:上桥,拉匠要双手着地,埋着头,使出吃奶的劲将满载货物的鸡公车拉上桥顶。下桥,拉匠要靠紧鸡公车,两脚蹬在地上,跟鸡公车小心翼翼慢慢地下了桥才算完成了一趟拉车住务。

  东门大桥精湛的石刻雕像让来者与居者赞叹不已。从桥东西往上走,各有12匹栏板:两面石栏板上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梅花傲雪,兰花幽香,翠竹迎风,菊花怒放。隔板另刻:芍药露苞,牡丹娇艳,锦鸡展翅,秋蝉长鸣。快至挢顶,两边各12匹板上雕刻着《二十四孝》。栏板人物、花草都是双面雕刻。

  当看见孝子孟宗(绵竹人)寒冬季节孟宗跪在竹子面前,诉说自己的心愿,老父亲要在弥留之际吃竹笋。孟宗泪湿沃土,热溶冻土,叩头礼拜,眼泪干涸,血流不止。竹笋从土中缓缓生出,天怜之。孟宗哭竹生笋,老人以达心愿。他得到了过客赞许,绵竹人为此骄傲!安安送米、鹿乳奉亲,幅幅二十四孝图画,他们用无言表达出有声来提醒后人,善可行而恶不可作!

  历史如车轮在前进。新中国,新气象在不断创新。东门大桥这座通往东西的石桥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在东门大桥下面修了一座水泥平桥让来往的車辆顺利通行在马尾河上。

  东大桥解放了拉匠,但不宽的平桥只能容纳来往的车辆、客商。东门大桥自然地形成了人行桥。桥上人来人往,桥挨拦杆面前贩卖各种瓜果、蔬菜,出售衣物、古董的商贩林立。桥顶上的茶铺、小食更加兴旺。一过夏至东大桥便是乘凉、休闲的圣地,热闹非凡。

  大概是文革中期的一个春天,街上乡下都嘈嘛了,要拆东门大桥!我不相信。几天后我的徒弟跑来对我说:“师傅,你去不去做活路?”我问:“干什么?”拆东门大桥。我似信非信的同徒弟去至东门大桥,绵竹顶呱呱的石匠张五级简五级师傅、曹石匠、王长永师傅、魏石匠等,全县的知名石匠都在东大桥边。我摸出一包东风纸烟,先给张、简二位大师奉上,再点燃火。

  张代福师傅问,罗石匠参一股,我们是天工,一天连伙食费4元5角一天?当时工价(技工每工2元5一天)。我点头答应。由简茂林老师傅宣布规矩:“早上8点开工,12点收工,下午2点出工,6点收工。必须做到耳朵尖,跑得快,要听我和张老师的安排。若还有意违反所兴规矩,立即算帐辞工,今后不准在县城内包工,做活路!”

  大家都没话说。第二天正式开工,张师傅带着大家从桥上到桥下,查看了桥的结构,各种条石的摆布……最后他叹息道:可惜桥栏上那《二十四孝》了,按那个作法,就是喊我去作一块栏板都要10多个工,唉,可惜了。几天后东门大桥横顺200公尺不准非施工人员出入。

  张、简二位师傅下令:从起拱石头排,每隔4寸远慢慢地用钻子将条石一点一点钻完,若先钻到一半的要等没有钻到一半的。十多天过去了,东门大桥毫发未损。过路客怪话连篇:“他们几爷子将东大桥拆了,狗都不吃屎了,哈哈。”

  第十五天早上,张简二位师傅把众家师友伙喊到东门大桥米粉店每人一碗米粉,二两牛肉,二两落油程色酒,吃完后他付了线。同大家来到工地上,他拿出一根尺多长的钻子,撬了卡在条石中没有掉尽的石渣子,严肃地说:“简师兄,你去跟守桥的说,今天还要离远点,桥不垮不准走!”又对各位石匠说:“今天中午我请客!”大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张师傅。

  他摸出一根尖钻子,在地上画了一付和尚棋。捡好石子点名要跟我下和尚棋,他还甘愿当和尚。我用尽平生力量,剩下四颗籽籽将他逼进和尚庙中,他一把抓住我的手,大喊一声,众位师友伙计,快往后退!快!!只听一声巨响,水波荡起,地动屋摇!紧接着只听哗啦啦一声响亮,地上残渣,桥上余灰一冲而起,大桥边的方子岩河滩中几根鲢鱼翻着白肚浮出水面……东门大桥上下漆黑一片,分不清男女,看不清五指。一阵清风吹过。张、简二位师傅出了口长气。张师傅叹息着说:管他公母,总算生下来了。啊,哟,呃!张师傅出了口长气。

  垮桥的烟尘还没有散尽,桥两头看热闹的人就有两三百人,众口不一的夸赞,这几个石匠凶!将合半个月,这么大一座桥就弄垮了,才八个人…又有的在骂:败家子,喊他几爷子用现成石头修这么大一座桥,三年修起,我手板心上都敢给他煎鱼吃!称赞的,骂的在我们几个石匠耳边循环……

  桥拆垮了,河中央山样垒起一座条石山。张、简二位师傅不践前言,请各位师友伙计在绵竹国营食堂吃了一顿大餐,当天下午休息。

  第二天每人代撬棍一根(纲钎),东门大桥响起阵阵石匠号子声:哦依佐。哦,一个佐!我依个佐活……哟喔佐嘞。哟喔佐勒,哎呀,佐嘞……

  经过三天的翻撬石头,东门大桥现出了河心。紧接着从农村调来近百名青壮劳力来抬石头。当然是工钱没得,工分介回去刮油,每天每个民工补助3角钱。划回生产队每个劳动日七角多钱一天,共合计1元还有要多点……

  将条石清理完毕后,石匠队伍便由二位师傅带队清理基础,二位头都高兴。凭着自已40多年的石匠生涯,桥基,最多1个多月便能拆完,很有可能提前半个多月完成整个住务。

  头天开拆起拱石上的拱石(石匠喊他为拙箕石,状如拙箕),将粘接石面的桐油石灰剷完(用桐油,石灰,火麻特制的粘合体)条石作工细腻,一市寸三钻子,条石缺边少角不超过5分。四个石匠从早九点至下午三点,石条只撬得在动,就是巴到不分家。将简老师带的队伍也请来,老师傅皱着眉说:“我们遇到的事还是一样的。”

  这一下爪爪帽打鬼:没法了。这时卓石匠从桥头上经过。张师付喊,卓师你赶场?卓石匠今年60岁上下,12岁拜师学艺,三年徒满,几乎走遍川西市(县)。他到了九龙,又作了倒插门女婿。他对各种石匠活路精通(开料,清料,各种工程安砌,钻字,花,草,禽兽雕刻样样在行),就是一字不识。论工龄有50多年的手艺经,一阵寒喧,张师傅便说:“不晓得这个桥基昨个弄起在,今天弄了半天都没取脱一根条石”。卓石匠提起大锤敲了几下条石,又用手锤审了几下条石接头处,果断地说,“将几根钢钎都拿来,从一头撬。”卓师长声吆吆地喊着号子,吼到第三偏,嗨一一呀,佐!只听“珰”的一声脆响,石头撬落了,但还有5寸长的石头和下面的石头紧紧连在一起。

  撬开石头一看,条石中有两个人工作的银钉榫卡住两根基础条石。木制银钉榫两头大中间小,用檀木做成,加之条石做工细腻,尤其是天地座更加平整,水无法浸入,木质又细腻,坚硬。用钻子一挑,银钉榫便从石卡中跳了出来,木质如新,一敲有铜铁之声。

  张师傅问卓大爷,“你做了五六十年手艺见过几处是石头内打了木头银钉榫的”?卓石匠想了一会说,过伙食团时我在成都下面洛带镇修河堤,那天一位姓王的书记叫我拆一个井圈兜,井圈为八卦形,到处都好弄唯有八卦拆不开,主意都打明了,只好打烂一牙八卦,才晓得做的时候用了银钉榫,跟今天弄出来的银钉无有二样。据当地人说,这个井是唐朝修的,还说立得有碑,叫什么《洛带井》,说是刘备的玉带落到井里。又说是唐玄宗的玉带洛在井里了……我去拆井圈时井里没有一点水了,是一眼枯井。

  张、简二位师傅又找来几位石匠。工地上闹热,那些五老七贤的大爷说,这个桥年成久远,大家想一下明清时那个修桥,要把桥基连在一起,用檀木作银钉榫,使礅加强了抵抗地震、基础沉陷的作用。从深深的车槽印和加厚栏杆上钻的人物来看,栏板上人的须发脱落、衣褶破损,若不是深浮雕,西山青石做的他最多管两三百年,从建造工艺、材质上看,这个桥很有可能是唐宋时代的作品,可惜,没有住何记载,他虽然是历史,但是让历史抛弃了的历史。

  东大桥拆了拱桥修平桥,后来拆了又修,如今虽有石栏杆维护,那石头是资阳泡沙石。绵竹栽竹,护竹,他们便在栏板上画竹,竟用现代化工具画线来表示竹的枝、叶,这些是学艺不精或是有意给自己脸上抹黑的想钱大师干的呢?

  拆轿八个人用了15天。16个石匠两个月才将桥礅撒完……每当我想起东大桥的拦扦:花板,大桥的石梯,拉匠拉车的情形,桥基石内加银钉榫的杰作。从古至今人们对打牢基础的敬仰,不怕耗费财力一切为了基础牢固,让后来人知道:基础才是建筑工程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