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惜字宫
作者:冯再光/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2-09
绵竹城区有个惜字宫,它建于哪朝哪代已无考。有人说,古代绵竹惜字宫数次移址,当地人所说的这个惜字宫是清代建筑。七八十岁的老人回忆说,惜字宫在民国时期曾是北附国联保处,早为一保国民学校,后为东北乡公所办公所在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为县民办中学校址。惜字宫旁边还有个放生池,直到六十年代末,惜字宫还有断壁残垣。放生池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水塘。由于惜字宫已毁,放生池被填,原字库巷口到放生池那一条路也随着城市建设而改变,附近农田已经全部筑起高楼成了住宅区。所以,惜字宫具体位置已无法准确讲清楚。但大体方位还是能分辩出来的,按目前绵竹城市地图标注判断,原惜字宫就在现在教育印刷厂区域内。 惜字宫是供奉传说中的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在四川很多地方,文风塔与惜字宫合二为一。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中国人把重视和珍爱文字就当作是重视和珍爱文化。绵竹自古文事繁盛,当然也不例外。“焚化字纸,别有字库”已成为绵竹人的习惯,世代遵循。在古代,如有人将写有文字的纸片或书页随意丢弃在地上,被旁人看见后,定会遭到指责。出于敬惜字纸的风俗,古人就专门建起了惜字宫。据说,绵竹的惜字宫与四川其它市县的惜字宫比,还算规模较大。庙里有十来间殿堂,正殿有高大的仓颉塑像,院中央还设有一种形状类似亭塔的铁炉,用来焚烧字纸,这种亭塔形状的铁炉,也称为“惜字亭”。绵竹的老百姓也称为“字库”,还有人干脆直接把这亭塔形状的铁炉称为“惜字宫”,把焚烧字纸说成“让字纸进宫”,由此可见人们对文字的尊崇和膜拜。 据嘉庆《四川通志·祠庙》载:“惜字宫,古禹庙也,前殿祀仓颉,中殿礼禹王。”在老百姓眼里,仓颉发明文字与大禹治水是同等之功。古时,崇儒风气浓厚,无论达官贵人、名贤寒士还是黎民百姓,都不敢亵渎文字。即便朝代更迭,人物交替,民众尊崇文字的现象都从未改变。随着历史的演进,惜字宫逐渐成为供奉传说中的汉字发明者仓颉的庙宇。仓颉为黄帝时代的史官,是文字的创造者,被尊称为“制字先师”。世人对仓颉的贡献心存感念,于是衍生出爱惜文字、敬重字纸、不随意丢弃有文字的字纸等风俗习惯。古德曰:“敬字如敬圣,惜字如惜金,惜字能得福,终身惜字者,其福无量”。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说:文字是“古圣贤心迹”。所以,不管是有文化的人还是文盲大老粗都把文字奉若神明,认为字纸不可秽用。废弃的字纸,应于焚化。敬惜字纸的风气,由来已久,表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儒家思想的坚固基础。古人惜字如金,凡有墨宝的任何纸张均不得妄自糟蹋,皆焚化以示敬意。过去,有专人捡拾字纸,积存一定数量后,再择良辰吉日放入“惜字宫”内焚烧,过化存神,收集了烧尽的灰烬再洒入河中,随流水而下,这个过程称之为“敬惜字纸”。 绵竹原惜字宫街和字库街,皆因惜字宫所处的位置而得名。惜字宫,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绵竹历史文化的久远与厚重,也折射出古邑活跃而又淳朴的文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