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紫岩书院
作者:殷坤才/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2-02-07    

  走到绵竹市,到处都能看见紫岩的招牌,不光街道,学校,甚至政府机关,都挂有紫岩的招牌,这是为什么?

  在北宋徽宗年间,有一名绵竹人进士,名叫张浚(1048-1164),字德远,号紫岩,33岁任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绍兴五年(1135),晋升宰相,这一年他38岁,绵竹历史上有三名宰相,另两名蜀汉秦宓和明末的刘宇亮,他是一位抗金名相,他出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督诸路军马等职,当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时,张浚重用吴琦,岳飞,韩世忠等名将抗金,1135年率师奉命北伐,岳飞时任清远军节度使,绵竹现存有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蝶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绵竹城北二十里的紫云岩,就是现在的九龙山悟影堂,这里黛崖翠嶂,环境幽邃,这里也是张浚的儿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南轩先生,张拭的故里。张浚死后,为了追念这位勤政爱民的丞相,元代元佑年间,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这里修建书院,这是元佑三年[1316] 。其斋室,堂室,疱厨,庠厕俱备,另有先圣堂祀孔子。配以颜,曾,思,夏,制度精祥,规模宏敞。明永乐初年侍郎黄莱迁建于城东月波井之侧,即张拭之父紫岩先生读书处,嘉庆十五年[1536] 重修,蜀人给事中彭汝实有纪。后倾圮,万历元年[1573] 知县赵世胜重修,邑人国子监助教杨淮为记,明末学舍碑石毁于兵火。清康熙48年[1709] ,知县尹新逵捐俸重建于县署侧,后又毁圮。雍正12年[1734] 知县徐鸿烈重修。乾隆二年 [1737] 知县安德洪,改建院门,直通文庙,易名景宣,以张拭谥宣公之故。乾隆10年 [1745] 知县吴一璜移建于灵宝观[现大西街小学] ,改名晋熙。嘉庆10年 [1805] 邑举人皮绣黻秉准,知县李霖捐银100两仍建于邑东紫岩先生读书旧址,改名月波书院。嘉庆23年[1818] 举人罗莹璋等续成。道光5年[1825] 知县杨上实将月波纳入紫岩。光绪8年[1882] 知县庄裕筠,山长杨聪等增修。光绪30年[1904] 改为高等小学堂,1907年改为县立中学堂。

  民国后直至现在,这里一直是绵竹中学校,2008年5,12大地震后,绵竹中学搬迁到了新址,但是作为绵竹中学的初中部一直在这里,这里的名胜古迹众多,有著名的月波井,这是西汉年间,武都道士严君平所凿,相传,他每天从这里土遁到成都君平街上,卖卜、行医、算卦,取得百钱后,又从这口井返回绵竹。回澜塔,原名文峰塔,又名同庆阁,这里紧邻马尾河畔,人们为了防洪,请求龙王爷不要淹没这里,所以取名回澜塔。湖桥是南宋理宗年间[1231] 绵竹知县宇文西叔桐所建,目的是为了尊崇张浚,张拭父子。止止亭,是北宋嘉佑年间进士宇文之邵所建,他曾在文州曲水县任知县,与张浚,杨侩并称宋代绵竹三贤,40岁辞去官职,回到绵竹,隐居治学,由于他自号止止先生,归隐时所筑的亭,取名止止亭。

  改革开放后,各地的建设日新月异,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绵竹的建设,突飞猛进,于是玉妃路,杨锐大道,南轩中学,南轩小学,世昌路,出现了。1993年月波街,紫岩街同时修建,1994年修建紫岩桥,1999年6月10日,绵竹紫岩小学挂牌成立。2019年,合并镇乡,将绵竹剑南镇,划分为:剑南街南道和紫岩街道。特别是我们的紫岩书院,人才辈出,戊戍变法六君子之一绵竹志士杨锐的兄长,杨聪就是紫岩书院山长。杨锐弟子黄尚毅,杨锐遇难过后,他设法将遗体运回了绵竹,1927年,担任书院山长,这时候已经是校长了。曾在绵竹中学读初中、高中的1980年级本,硕连读的秦顺全,现在已是世界知名的桥梁专家,中国工程技术院院士,绵竹中学,已成为了全国知名的重点中学,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