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地名故事】痘疹巷
作者:殷坤才/搜集整理     来源:绵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日期:2023-02-13    

就在仿古街水厂右侧一小巷。1949年前,绵竹大小寺庙庵观不计其数。清代绵竹县志记载的就上百座,仅绵竹县城知名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九宫、十八庙。当然,这些寺庙宫观都是有名有姓,有来历的,可惜大多已毁,从此再也无法重现了。剩下的几处许多也是经修复重建的,与原貌相比,不论外形,实质均相差甚远,这是无法挽回的。但很多有意义的,有内涵的庵观也被毁掉了,再也无法重生了。

像痘疹庵这样的小庙,文字记载、志书查不到,只在老百姓的口碑流传。

看过志书和懂清代历史的人都知道,清代康熙幼时出天花,虽贵为帝家,生命无忧,但治好后仍留下了一脸麻子。天花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当时宫中不少宫女也感染了这种传染病,被全部弄出去烧死,以免传播。

清代,这种极强的传染病十分流行,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出麻子,直至十九世纪种牛痘后才逐渐减少。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偶尔还会有报道天花,就是出麻子的病例。

以当时的条件,医疗跟不上,人们只有求助于神了,塑造了痘疹娘娘这个神,求她保佑自己的儿女能顺利度过这痘麻关。最高要求不丧命,最低要求脸上少几粒麻子。这痘麻娘娘到底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估计跟观世音差不多,大慈大悲关心人们疾苦。拜过以后,病灾全消。至于好不了的人,一是只怨自己命不好,二是尚需积德修善以求未来,三是更加诚心地拜佛求神保佑。

在清朝中、后期,各地才陆续修建痘疹庵,这和当时的医疗条件、水平,人们的心理、信仰分不开。官方可能不主张,不然为什么这种庵不大,但是民间的力量也是不小的。老百姓朴素的心里认为“人在做,天在看”,菩萨会保佑的。

1976年,绵竹自来水厂建立。当年12月我爱人从一名下乡知青到了自来水厂工作。这自来水厂对面是天主堂,水厂右侧就是痘疹巷,旁有一小巷,后扩展开,进去左手是自来水厂大门,右手是预制厂。后来预制厂搬迁到现在的盛世华章那一块,一部份给了城北中学,一部份给了绵竹社会福利院。

1986年,自来水厂修建大门和职工宿舍,征用了痘疹庵。这时痘疹庵早已住进了几户人家。自来水厂建成后,这痘疹庵虽已成了院落,但大殿和侧房仍在,只是塑像已全无了,但偶而还会有人来烧香拜佛。因为这时虽已普种牛痘,但人们仍担心过不了这痘麻关。

1987年,自来水厂宿舍建成,我们住进了剑南镇仿古街33号1幢1单元1楼2号,这地方正是原痘疹庵的正殿。